最新资讯

2022·聚焦两会| 建筑结构领域专家王翠坤、冯远、郝际平、戴雅萍两会提案及建议集锦


2022·聚焦两会建筑结构领域专家王翠坤冯远、郝际平、戴雅萍两会提案及建议集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35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341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翠坤研究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冯远总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际平教授聚焦建筑及相关领域热点,建言献策。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 王翠坤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分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构首席专家


提案一

关于加强建筑外围护结构安全风险防控及治理的提案


建筑外围护结构既是建筑物挡风遮雨、抵御外界环境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城市建筑的对外形象,其包括建筑外围护墙体和屋面、建筑节能保温系统、建筑外墙装饰系统以及以上三类的一体化系统。


据统计,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600亿平米,建筑外围护结构由于直接受到外界气候环境作用及系统自身耐久性问题,存在着脱落隐患和风险。近年来,建筑外围护结构墙面及幕墙的开裂、脱落和火灾等现象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公开报道的外围护结构墙面质量事故600多起,给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社会反应强烈。


针对以上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加强对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安全监管,明确责任主体


政府主管部门应明确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安全监管责任,制定建筑使用期内对围护结构安全的监管要求,确定建筑外维护结构安全管理责任人,对人员密集区建筑外立面安全维护管理制定实施细则。


二、加大对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安全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发


1.针对我国既有建筑及新建建筑存在外立面形式复杂多样、存量巨大、维护和保养难度大等特点,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安全健康监测和监管普遍存在“上不去、说不清、治不好”的难题,开发高效率、智能化、定量化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安全健康监测技术和装备。


2.针对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健康体检、风险评估预警、防护与修复技术实施及防护与修复效果评价等,开发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完善标准及相关机制,整合形成体检、监测、评估、预警、诊断修复及效果评价的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3.根据外围护结构所处的气候环境特点,开发有效的防护修复材料及工艺装备等。


4.针对外围护结构耐久性及防火要求,加大研发保温、防裂、阻燃、抗老化外墙材料,开发更有效、更安全、更耐久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新建工程质量水平。


三、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技术示范及推广,建立城市建筑物围护结构安全健康数据库


1.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在新建外围护结构工程中开展新材料新技术的试点示范,开展施工过程质量监管、工法检视和验收监测等高效快捷准确的监控技术手段的试点示范,从源头提升施工质量。


2.针对我国典型的气候区和典型的外围护结构类型,采用高效率的智能化新技术,有计划的开展既有建筑外墙的开裂、渗漏、脱落等系统质量无损健康监测和安全性评估的试点示范工作。


3.采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全国性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安全健康情况普查和潜在风险排查、评估工作,建立相应的建筑物安全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为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技术支撑。


四、建设相关配套机制


建议针对外围护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要求,建立健全建筑围护结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建造、运维管理、安全责任、资金及法制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维护、监管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技术标准的支撑体系;引入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经济保障,推动建立“产权和使用单位投保-保险公司承保-专业公司检测—政府平台监管”的联动机制,清晰各方权责,确保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安全管理有法有标准可依、责任清晰、有资金保障。


提案人:王翠坤

联名人:冯远


提案二

关于充分利用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提案


继2016年唐山地震40周年讲话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会议同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会议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九大重点工程,其中,第一项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是重中之重,也是基础性工程。当前,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结合相关普查工作,有以下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对普查成果数据库持续更新


这次大规模普查形成的重要成果——数据库,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建议参照定期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的办法,由国家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提供相应经费保障,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或实时动态更新,以使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防灾减灾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撑。


2.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充分发挥其价值


普查工作中,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和有关清查、排查等工作,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数据量最大,工作量也最大的部分,也是既有数据基础比较薄弱的部分。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结果可形成既带有空间位置信息又带有防灾属性信息的全面、详实的全国数据库,意义重大。房屋建筑的相关数据库,和老百姓密切相关,关乎国计民生。建议普查工作完成后,由国家拨付专项经费,持续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更有针对性的支撑当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各项工作,同时也为城乡建设行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切实的支撑。


3.有针对性推进城市更新和建筑加固进程,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我国是地震频发、且内陆地震居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和社会财富分布相对集中于中东部,一旦遭受地震,后果十分严重。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测预报仍难以做到准确可靠,工程设防的基本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中低烈度地区的地震安全风险明显偏高。我国近几十年的强烈地震,多数发生于中低烈度地区,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2015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对全国的地震区划进行了提高性调整,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的大部分区域,由非设防区域提升为6度及以上的设防地区。但是,该类地区建造于2016年以前的大量既有房屋建筑,未经设防,抗震防灾能力缺乏保障;上述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旦地震,后果十分严重。同时,上述地区还是我国台风、暴雨、洪涝、冻雨等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多灾种条件的综合灾害风险更不容乐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的体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加速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高危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建筑加固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全国灾害风险的量化评估、分级工作,为后期制定城市更新与建筑加固工程计划提供技术依据;二是考虑启动自然灾害风险高危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建筑加固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结构安全管理有法有标准可依、责任清晰、有资金保障。


提案人:王翠坤

联名人:冯远


提案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 冯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提案一

关于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提案


建筑设计是创新创意创造价值的行为,价值的载体是服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设计收费经历了从国家定价过渡到国家指导价,直到如今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过程(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工程勘察设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但由于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尚不成熟、无序竞争严重,国有投资建筑项目市场占比很大且因为审计原因,依然按照2002年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执行,导致长期以来设计收费普遍不高,已严重影响到行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阻碍了中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建议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这项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设计收费不增反降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2002GDP 12.2万亿,到2021年突破110万亿,增长近10倍。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也都随之上涨,但目前的建筑设计市场是买方市场并呈恶性竞争状态,大部分勘察设计企业的实际收费还得在2002 版价格的基础上打五到八折。可见,设计费率20年来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有所降低,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严重脱节。


2.设计内容和收费不对等


20年来,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步,消防、抗震、节能、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等新型专项设计内容和各种申报程序不断增多,设计工作向前后延伸,甚至涵盖了前期策划和后期运营咨询。但由于2002年版标准缺乏相关内容,这些新增设计都找不到收费依据,造成大量为提升建筑品质的设计成果反而得不到相应的收费。


3.影响建筑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较低的收费,对建筑设计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是加剧恶性竞争。在低廉的“市场价”压迫下,建筑设计企业只能通过量的增长求得利润。过多的设计量、较少的设计时间容易造成设计质量下降,甚至留下安全隐患或酿成重大事故。二是造成人才流失和设计水平提升受限,削弱整体竞争力。不变甚至下降的收费造成建筑设计人才薪酬待遇落后于行业其他版块,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企业也很难用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以及有效开展建筑创作,长此以往,建筑设计人才队伍质量和技术积淀将难以保持甚至下降。


二、建议


为充分保障建筑设计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提升中国设计企业竞争实力,建议如下:


1.研究制定新版建筑设计服务内容和费率标准


明确建筑设计服务的业务分类和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选址、规划、设计、咨询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合理计算工作量,应涵盖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抗震超限和消防专项设计等近年来新增内容,同时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次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体系、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2.建立建筑设计企业评价体系并体现在收费标准中


评价体系应包含设计企业的信誉情况,将设计产品的事故记录、获得优质设计奖项等考虑在内。同时,建筑设计成果包含了设计企业科研人才、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标准编制和专利发明等许多隐形的生产要素,是长期投入和积淀的成果,也应体现在收费标准中。


总之,在设计要求、设计标准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建筑设计服务的实际市场价格普遍较低,不利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十分迫切和必要。


提案二

关于进一步提高住宅品质的建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住宅对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转的影响越来越大。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人们已能足不出户进行工作,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几乎全国都实行了居家办公和学习。可见住宅的功能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人们栖居休憩的场所,而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住宅的抗震性能关乎广大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住宅的使用人群中包含大量老人和幼儿,这类人群在地震时逃生能力弱,尤其是提倡居家养老情况下,这个问题更加凸显;白天人们活动在外,夜晚回到住宅,住宅中熟睡的人群在地震时逃生难度更大;如果地震时住宅发生严重损坏不能尽快恢复使用,大量人群必然会集中在公共场所避难。近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增大,通过高层住宅解决的人口数量,难以被有限的地面容纳,以前的集中公共场所避难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住宅也是大多数人的重要资产。因此应进一步提高住宅的抗震韧性。


目前我国住宅还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保温隔热性能不够、房间隔声差、排水管噪音大、卫生间异味、墙面或楼地面渗水、门窗气密性不够、收纳空间不足、无障碍设计不到位、户型缺乏未来适应性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居住品质,还容易引发邻里纠纷。据统计,2021年,房屋及建材类商品位列商品投诉量第六位,投诉量高达33328件。


因此,建议进一步全面提升住宅品质,满足人们的高质量生活需求,充分发挥住宅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住宅标准


建议由住建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从住宅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系统性制定和修订住宅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规范细则,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做法,满足现代住宅安全、健康、绿色、环保、智能等高品质、高质量要求,从源头促进住宅品质提升,建设长寿化、低能耗、人性化、易更新、可持续的高品质绿色低碳百年住宅。例如,提高住宅的抗震韧性,减少地震损失,保证快速恢复使用,加强室内家具地震抗倾倒稳固措施;对装配式住宅的抗震性能、连接构造、施工安装、耐久性等方面加强研究;采用浮筑地板等措施提高住宅隔声性能;加强卫生间排水系统的防疫设计,提高卫生间排水管水封能力,避免病菌污染和异味;加强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研究;鼓励舒适、便捷和趣味的智能化住宅设计,构筑健康智慧家园。


目前我国已进入存量和增量并行的时代,建议加强存量住宅的提质改造专项研究,延长大量存量住宅使用寿命,避免拆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二、支持和规范住宅评价市场发展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正从高速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住宅产业前端的开发商,其理念、价值观和品味对住宅品质的影响很大。建议倡导健康、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开发建设理念,从政策、标准、产业等各个环节进行引导,通过住宅评价市场机制,避免开发商过度追求利润导致品质下降。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住宅评价标准和细则,促进精细化、高品质住宅建设。二是规范和支持专业认证机构的发展,通过房地产开发商与消费者积极互动,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房屋评价的需求,促使开发商更加注重住宅品质。三是对产品优质、反响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在企业信用、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优待,通过正向激励手段促进住宅品质提升。四是加大宣贯力度,使全社会普遍认识到住宅性能及评价的重要性。


三、加强住宅使用和维护管理


和许多其他商品一样,住宅也需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和延长使用寿命。目前还大量存在擅自拆改房屋结构,盲目增加使用荷载,安全、耐久性维护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住宅品质和使用寿命,甚至危及房屋安全。建议加强住宅使用和维护的监管,研究制定系统的住宅建设使用管理办法,涵盖住宅策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全生命周期。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执行力度,同时加强对住宅隔声、隔热等各项性能的现场检测,并将指标结果纳入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以利于购房者全面了解房屋性能和使用要点,确保房屋得到健康、合理使用。二是加强住宅装修监管,严厉打击违规改造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加强住宅维护管理,定期启动火灾报警设备系统进行演练,防止设备老化失灵;畅通维修基金使用渠道,加大社区、街道协调力度,解决老旧小区房屋维修基金补建难问题;建立住宅维修养护长期计划;尝试推行保险机制对住宅质量提供保障。


提案三

关于加强建筑外墙饰面及悬挂物安全管理的提案


建筑外墙饰面由于环境风化及耐久性问题,可能存在脱落风险;由于材料阻燃性能不够,可能存在火灾风险。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数量增多、楼龄增长,建筑外墙饰面、悬挂物等脱落导致的高空坠物及高层建筑火灾现象时有发生,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建议从建筑外墙饰面保温隔热材料研发、设计建造、维护管理、法制保障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建筑外墙饰面安全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外墙保温材料研发


传统外墙饰面保温隔热材料耐侯性、防火性和安全性不足,较建筑寿命短,受温差变化、冻融、风雨侵蚀等作用,易产生开裂脱落等问题。建议由住建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系统的外墙饰面材料研发计划与产业孵化规划,具体包括:一是加强高效节能、耐候防火的外墙保温材料研发并推广应用;二是研究外墙热湿破坏控制等关键技术,完善外墙保温防裂饰面系统,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外墙保温系统安全可靠。


二、提高外墙饰面及悬挂物的设计、建造质量


1.加强设计质量管控


建筑外墙饰面及悬挂物脱落与设计考虑不周有关,如保温层的粘结构造、干挂幕墙的连接方式、外挂空调装置耐久性等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脱落隐患。建议加强设计质量管控: 1)编制相关细则,明确规定建筑外墙饰面及保温层、干挂幕墙连接构造,外墙悬挂物等均应充分考虑防坠落设计,保证日常安全。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灾害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建筑外墙饰面技术标准; 2)严格幕墙及外墙悬挂物等设计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严禁无证设计; 3)加强对幕墙、外保温及饰面、悬挂物等连接安全性的设计施工图审查管理,从设计源头消除建筑饰面和悬挂物脱落隐患。


2.加强施工质量管控


1)参考建筑设计终身负责制,确立“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外墙施工质量推行施工单位终身责任制。同时,严审施工单位资质与建造实力,严控施工分包、严查不合理低价等乱象。


2)对高危易损、易脱落部位的施工质量进行重点检查,特别是要对特殊或新型饰面做法、石材幕墙挂点、玻璃幕墙开启扇、阳台栏杆、外挂空调装置、广告牌等加强质量监管,不能盲目采用不成熟的新材料和安装技术。


3)严控不合理建设工期、行政干预等造成降低建筑品质、留下安全隐患等现象。


三、做好外墙工程维护管理


1)明确设计使用年限内,优先由原施工单位进行维修,对拒绝维修或维修不到位的施工企业纳入征信管理。


2)建议各地住建、城管、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既有建筑物外立面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工作,检查整治内容包括:外墙面砖、玻璃、石材等饰面材料的坠落风险;外墙悬挂的空调装置、雨篷、户外广告等的安全隐患;尤其要加强对学校、医院、车站、商业街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老旧建筑特别是接近或已达设计年限的建筑的监督检查,建立“既有建筑风险点标记”制度和风险数据库。


3)对遭受台风、地震、雷击、火灾、爆炸等重大灾害的建筑,要及时组织进行外墙饰面及悬挂物安全性鉴定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维改措施。


四、强化制度保障


目前,国家层面对建筑物外墙饰面及悬挂物的安全管理尚不完善,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等,以及各地城乡规划条例和房屋使用领域的安全管理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未就外立面的规划、设计、用材、维护、监管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予以统一明确。建议由住建部针对外墙饰面及悬挂物全生命周期安全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维护、监管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建筑物外墙饰面及悬挂物安全管理有法可依、责任清晰。


提案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  郝际平

《建筑结构学报》编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提案一

关于将新风系统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提案


案由:


当前,在“3060”双碳目标大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正大力实施过程中,用新风系统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同时通过热回收技术大大降低建筑能源浪费问题(冬天采暖、夏天制冷),可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健康品质生活。


案据:


一、新风系统的好处


1.新风系统助力老旧小区建筑节能、低碳减排


据相关数据显示:暖通空调系统占建筑总能耗约50%,占社会总能耗约15%。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2111日正式执行,此标准明确规定--居住建筑节能率由75%提升至80%以上,在门窗密闭性大幅提升的前提下,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洁净健康度,新风系统是必然选择。新风系统不仅能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更能有效提升建筑的节能性。


2. 新风系统,助力“健康中国2030


洁净的室内空气是关系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几年,据相关数据统计,癌症、呼吸类疾病发率持续攀升,其中和建筑过度装修(室内甲醛、苯、TVOC等)、二手烟、厨房油烟等关系密切。《2019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白皮书》通过6482个室内点位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室内空气污染严重不合格比例高达74%,其中装修1年内房屋空气质量95%不合格,装修3年内不合格率为55%,在室内可检测出300多种污染物,68%的人体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柳叶刀》研究称:中国约有4500万成人患哮喘,遗传、过敏、空气污染、油烟都是引起哮喘的可能性因素,研究还显示,青少年哮喘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高危群体。


3. 新风系统,后疫情时代呵护家庭健康的“护城河”


当下,大众对于洁净、健康的室内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除了戴口罩,还可以通过负压隔离房间及其净化空调系统、缓冲设施等稀释、降低室内菌浓,实现二次隔离。


4. 减少社区工作站及物业的维护难度


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相对较大,且老年人、入学适龄儿童家庭居多,对生活改善需求呈日益增长趋势,对于社区以及物业来说,做好服务工作是很重要的内容。新风系统的设计、安装以及运维服务,产业端及行业可输出一对一、专业上门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社区及物业的服务难度,按照家庭的实际需求,即可完成安装及运维服务工作。


二、新风系统进入老旧小区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


作为超低能耗建筑标杆示范工程的北京冬奥村,竭力打造了“会呼吸”的健康居所,每个居室建立了独立新风系统,每户住宅主要功能区域及楼内公共区域安装PM2.5、二氧化碳、甲醛等监测传感器,新风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在满足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建筑的健康性能,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和设施。


三、新风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舒适“家”已成为其新的诉求,而在认知普及和推广应用方面我国新风系统普及率不到2%,欧美等发达国家,新风普及率达90%以上。


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中需要兼顾舒适性和绿色减碳,在强化建筑密闭性及保温性的同时,新风系统的应用让房子健康“呼吸”,满足业主居住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建议:


1.将新风系统纳入到老旧社区基础类改造项目中。


2.成立新风应用改造行动专项课题研究小组,为行动的执行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技术、团队、检测等专业支持。


3.加大新风系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完善运维服务能力。


4.做好产品的认证与标识推广工作。


5.联合高校、检测结构、培训机构等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工作,输出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新风行业的科学化发展,以及运维服务人才的专业化。


6.培育和扶持知名、标杆性的新风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力量,带领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提案二

关于将净水系统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提案


案由:


当前,我们饮和用的主要是自来水。自来水是自然水源在水厂经过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环节,然后到千家万户的。而自来水从水厂出来后,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以及水塔水箱等设备,接触的污染(俗称“二次污染”)物甚多,诸如铁锈、污垢、尘埃、虫蚁尸体、细菌藻类等许多有毒化合物和有害物质,它们以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成许多有毒的致病物质。


老旧小区中,几十年埋在地下的输水管网,产生的大量铁锈。科学证明,每天洗菜、烧饭、刷牙、洗碗将过量的铁锈带进了身体,危害肝脏。


当前,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希望国家将净水系统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


案据:


一、净水系统的好处


1. 净水系统,助力“健康美好生活”


2016年10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大众健康领域提出中长期战略规划。而安全健康的饮用水,是健康品质生活的基础。


净水系统,通过安全可靠的创新技术,全效去除余氯、泥沙铁锈、重金属及有机物,滤除有毒有害物质从口腔、食物进入人体,有效呵护家庭生活饮用水安全。


2. 净水系统能较为合理解决饮和用水安全


在户用水表后安装全屋净水系统或在厨房水龙头处引接净水设备,处理不合格自来水微量污染物的同时,避免了产出水重受老旧管网、消毒剂、高楼天台水池等的二次污染,也有利于应对因水源突发事故带来的水质意外污染。一举解决了不合格自来水水质和水厂深度处理后水质合格,但水龙头出水仍然不达标的困局。缓解了大笔修建工程费用和日常自来水高运行费用;而全屋净水系统不仅解决健康的、安全的、合格的直饮水,还可提供其安全生活用水。


二、净水系统市场应用有发展空间


净水系统,无论是厨下净水机、还是全屋净水,已经成为改善家庭生活饮用水安全及提升生活品质的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以及随着二胎、三胎政策落地,中老年人及新生儿、婴幼儿饮用水需求也将持续攀升。在家随时喝到安全健康的水,是不可忽视的新时代的大众新诉求。


据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房地产精装修市场新开盘项目3489个,净水器配置率达21.4%,较上一年同期增长5.3个百分比;如净水系统也是北京冬奥村的亮点之一,采用多级水质净化装置,过滤微生物及余氯,高效去除水中微生物、农残、重金属等,为冬奥健儿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的生活用水和直饮水。


三、共同发力做好家净水系统的推广应用


政府部门可采取安装净水系统或设备补贴、企业以略高于出厂价的公益价格助力,协会、检测机构和物业组建项目研究组负责协调、品检、培训与运维服务等,共同助力净水系统或设备在旧改项目中的应用。


建议:


1.将净水系统纳入到老旧小区完善类改造项目中。


2.成立净水进老旧小区健康行动项目研究小组,为行动的执行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技术、团队、检测、运维等专业支持。


3.加大净水系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完善运维能力,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


4.联合职业技术学校、检测结构、培训机构等开展净水专项技能安装运维培训,输出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净水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


5.培育和扶持知名、标杆性的国潮净水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力量,带领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提案三


关于推进城镇化老旧小区建筑改造时给予门窗补贴的提案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规模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国既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所用门窗的总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据统计,全国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22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这些小区房屋所装的门窗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节能标准低、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由此带来的坠落安全隐患、隔声保温性能差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增加了能耗。因此,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把门窗列入关键改造项目,迫在眉睫。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高质量发展,解决老旧房屋的质量问题,同时避免大拆大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2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根据目前完成的约4万个已改造小区的情况看,改造工作大多以加固、增加外墙保温、改善适老化设施为主,耗能巨大的门窗几乎很少更换。


1.老旧房屋中门窗更换问题突出


老旧房屋门窗主要问题有:一是原有门窗节能标准要求低,每年能源浪费巨大。二是部分门窗材料和配件已经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出现老化、失灵、失效问题,外开窗安全隐患多,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构成较大的安全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底至2019年中有超过15起有关门窗坠落的新闻报道。


2.更换旧窗既操作简单又效益显著


相比大拆大建来说,将原有性能低的老旧门窗更换为高性能或者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要求的门窗,投入小,回报高,节能效果显著,既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以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为例,按照窗墙比30%计算,其中有1800万平方米门窗,将节能率由65%提高到75%,采用传热系数为2.0W/(平方米·K)的节能窗更换传热系数为2.8W/(平方米·K)的旧窗,安装后的五年内可节约采暖能耗的电费约21.845亿元人民币,同时还能减少因发电燃煤排放二氧化碳214.1万吨以及其他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悬浮物、灰渣等有害物质。同时百姓的幸福感大增。


3.旧窗更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各地对于旧房改造的门窗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普通百姓缺乏门窗安全知识和节能意识,对于安全隐患无法自查和判断。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相关政策,但缺少可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在执行方面还未能顾全,应改未改、应换未换等问题依然存在,且受地域条件、居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老旧门窗更换工作推行不畅、收效不足。


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的旧窗更换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由发改委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国家双碳目标落实的文件,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措施。


2.建立门窗质量的事先评估机制


由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系统组建门窗专家评审组,对所有纳入改造范围的城镇老旧小区房屋的门窗,就安全性和节能性做专项评估,以此作为改造时门窗更换或维修的依据。同时制定切实可行、性价比合适的更新门窗的性能标准指标要求。


3.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改造补贴范围


由财政部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财政补贴范围中,制定相应的资金奖励政策,为建筑节能工作旧窗更换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门窗性能要求高的气候区域,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真正满足标准要求的节能窗应用一步到位,避免重建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3511日在北京召开,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总工程师戴雅萍聚焦建筑及相关领域热点,提出相关建议。


建议专家

全国人大代表  戴雅萍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第五届“苏州杰出人才奖”


建议一

关于“建设建筑行业能源互联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124日下午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习总书记同时指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在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逐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各行业的产能、用能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约4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度上升的宏观背景下,仅依靠电网侧的宏观调控将会对电网造成巨大的压力,而建筑侧自主的柔性用电对缓解电网压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技术层面,单个建筑的储冷储热、用能控制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要在区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层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则需要规模化应用。


建议:


1. 选取合适的片区,以能源互联网为导向,进行片区建筑能源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改造,推广分布式光储、冰/水蓄能、建筑柔性用电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建筑储能用能与电力供给侧的实时联动,形成区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规模化效应。进而通过控制、通信等技术聚合各类分布式能源,实现多能互补、需求侧响应,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参与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保障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顺利消纳。


2. 利用建设能源互联网构建的数字管理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既有的工业园、商贸区及经济开发区等减排成效的定量管理。通过实施分期逐级式的强制减排计划,未达到减排标准的超额能耗实行梯级能源价格,用经济杠杆来促进全社会减排目标完成。


建议二

关于建立健全我国早期建筑数字“二维码”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标志着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城市更新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速城镇化留下大量快速建造的建筑产物,2000年及以前的建造标准偏低,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相应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当时的建造质量与现在的建设标准有较大差距。住建部明确: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随着城市存量更新步伐的加快,既有建筑改造提升再利用越来越普遍,但也意味着改造风险成倍增加。近年来,各地因建筑改造造成的房屋垮塌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城市早期的大量一般性建筑缺少数字档案,对既有房屋的实际建造状况、实际使用状况、是否经历过改造等均缺乏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


建议:


1. 推进以县(市)城为重要载体的城市体检,找出问题和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规划、计划,再统筹推进老厂区、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


2. 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建立健全相应法规和机制,构筑城市一般性既有建筑数字化档案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通过财政资金配套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对早期一般性既有房屋进行检测和数字建档,全面掌握建筑物的实际建造及使用状况,最终建立一套以“城市建筑二维码”为表现形态、可获取、可更新的城市既有建筑动态数据系统,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城市更新建立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发布日期: 2022-03-07    访问总数: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