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2021·两会风采 | 建筑结构领域专家冯远、王翠坤、郝际平两会提案集锦



2021·两会风采 | 建筑结构领域专家冯远、王翠坤、郝际平两会提案集锦


全国两会于2020年3月5—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冯远总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翠坤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际平教授聚焦建筑及相关领域热点,建言献策。



提案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冯远


冯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四川工程设计大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研究和设计工作。


提案1——关于完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冯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联名人:周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联名人:王翠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无障碍环境,是方便残障人士、伤病人士、老幼者等特殊群体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各大中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逐渐增多,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特别是残障人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不高、系统不够、设施不均衡以及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具体问题如下:


1.对无障碍环境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关键要素认识不足


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到每位正常人能否顺利舒适地参与到社会各项活动中。但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无障碍环境只与残障伤病人士有关,对无障碍设施的认知也仅限于盲道、轮椅提升装置等特殊服务设施,并且认为它们是附属设施,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很多场所没必要都可达,因而只注重部分道路及其相关节点设施的建设,设施也缺乏实用性、便利性和美观性。


2.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及宣传培训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满足全龄友好的人性化和通用性的建设标准、设施性能标准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性能配置标准偏低。有的工程项目,缺乏无障碍设施及配套的软件内容,如带孩子厕位、无障碍(老年人)厕位、公共建筑中无障碍餐位及相应的引导标识、语音等,设计中的人性化、通用化考虑不足。此外,在宣传培训和维护管理上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相关人群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度不够,坡道、盲道上堆放杂物或停放自行车等行为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难以发挥作用。


3.城镇老旧小区亟待进行无障碍宜居环境建设


目前全国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涉及居民上亿人,很多老旧小区缺乏无障碍设施和通道,老旧建筑缺乏电梯、户内厕所、洗澡间等,也普遍缺少适老化无障碍设施,老年人使用的信息化设备也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农村地区老年人和残疾人居家养老助残设施缺乏且存在监管等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为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生活品质和服务水平,针对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1. 强化无障碍环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建设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工程规划设计全过程中无障碍建设管理,明确新建项目要达到相关要求。比如在规划阶段,各地规划管理条例中增加无障碍设计专篇,将其与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等一并列为重要规划条例;在设计图纸审查阶段,参照节能专项审查和绿建专项审查,对无障碍设计内容进行专项审查;在工程验收阶段,增加无障碍设计的专项验收。此外,在全国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评选活动中,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同时,在管理和运维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无障碍设施管理及监督机制,制定细则,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城市无障碍设施定期自查、专人维护管理,避免被挤占、挪用、破坏等情况发生,从而让无障碍设施发挥其应有作用。


2.是加强无障碍环境的人性化、精细化建设,倡导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包容性和便利性”,使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人


对于盲人,除了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还应在人流密集场所、交通枢纽等主要区域设计通畅有效的盲道,同时对于重要的标牌,按钮等也应相应增加盲文;针对老年人,可在公共空间座椅设计支撑起身所需的助力辅助装置等,这些细小的设计都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性化的体现。另外,还要将慢(步)行系统的无障碍性能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建设,体现为“少设施,多坡地”,能用坡地和坡道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台阶和踏步,尽量保证城市可行走和停留的公共空间能使所有人使用各种代步工具到达;同时,在设计标识导向时,可减少单一的文字表达,综合运用图形、符号、色彩、语音等视听语言形式,确保所有人群能够简明有效的获取信息。


3. 是加快旧城功能更新修补和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


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做到老城与新城兼顾建设,大量已建多年的城镇老旧小区,以及农村地区也应作为无障碍宜居环境建设的对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如加建电梯,增设户内卫生间,推进公共空间和家庭户内无障碍改造等。


4. 是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培训


加强对无障碍环境通用性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在学校开设无障碍知识普及课程,在社区制作宣传海报和展板等。加强无障碍设施使用培训,社区可编制常用无障碍设施使用指导手册,安排专人或者志愿者帮助使用者充分了解和掌握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方法等。


5. 是大力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


运用电子信息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结合人工智能,VR、5G等技术,全面实施政府网站以及公共服务应用程序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同时鼓励通讯、金融、医疗等公共服务电商平台实施无障碍改造,给公众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对每个人发出的最诚挚的邀请。在高质量发展下,建设好高品质无障碍环境,人们的生活才会是便捷、舒适、宜居,更富有活力。



提案2——关于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建议


提案人:冯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联名人:王翠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筑设计是创新创意、创造价值的行为,价值的载体是“服务”,其收费标准理应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制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设计收费经历了从国家定价过渡到国家指导价,直到如今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过程。2002年,国家价格部门颁布《工程设计收费标准》(以下简称02标准),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取消了02标准,把收费标准交由市场调节。长期以来设计收费普遍偏低,已影响到建筑行业的设计进步和健康发展。


目前,建筑设计收费存在现状主要如下:


1.设计收费标准没有跟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提高


从2002年至今,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国力显著增强,GDP从2002年的12.2万亿,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涨幅巨大。CPI、通货膨胀也在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也都在上涨。反观建筑设计收费,虽然02标准被废止,但至今仍被作为绝大多数工程设计收费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国有投资项目唯一经得起审计的依据,造成设计费率近20年来基本没有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脱节严重。


2.设计内容与收费不对称


近20年,建筑设计方面的新政策、新法规不断出台和升级,设计内容不断增多,设计工作向前向后延伸,前期策划乃至后期运营咨询,都涵盖其中。由于缺乏国家收费标准,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等新增内容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专项设计工作都没有收费依据,造成了为提升高品质设计成果而完成的大量设计内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体现。


3.设计责任与收费不对等


设计责任是由承接任务的企业和执业个人承担的,这个责任是终身的。特别是在建筑师负责制下,设计责任和非传统图纸性工作大量增加,造成责权利的严重不匹配,收费标准无法支撑这项服务,报酬没有体现与服务相对应的增长。


现阶段,设计收费标准不明、价格偏低、涵盖不全,易出现以下问题:


1.设计质量下降


在低廉的“市场价”压迫下,建筑设计只能以量求得利润。增多的设计量、较少的设计时间以及市场低费率,易出现社会劣质产品。更有甚者,为获取利润,存在不惜打标准擦边球,尝试触碰安全底线的情况,会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工程事故。


2.削弱整体竞争力


不变甚至下降的建筑设计收费显然已经造成建筑设计人才得到的回报落后于行业其他版块,设计企业普遍在高校招聘优秀应届生的难度增大,设计人员疲劳作战、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看不到研究技术与发明创新带来的积极结果,很难用更多的资金去投入研发,以及有效开展深入的建筑创作,长此以往整个建筑设计人才队伍质量和技术积淀将难以保持甚至下降,国际竞争能力难以提高。


3.引发恶性竞争


建筑设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商品,定制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公共建筑,基本每个项目都是定制化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在行业收费标准不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低价中标,破坏行业的整体利益和公平竞争环境。


为充分保障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提升中国设计企业竞争实力,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建议如下:


1.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但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大多还是参照02标准,这是20年前的标准,费率和涵盖内容都需要改进。因此,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保障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2.开展建筑工程服务内容以及费率标准的研究


明确建筑工程服务的业务分类、细化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可研、环评、选址、规划、设计、专项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应涵盖如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近年来新增设计内容,同时,收费标准中还应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重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的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总之,在设计要求、设计标准不断提升的今天,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十分必要。


提案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 王翠坤研究员


王翠坤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长、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试验研究以及高层建筑混合、组合结构研究工作。


提案1——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郑重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进一步促使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如期实现目标要求,兑现庄严承诺。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每年约20亿吨,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约20%。如考虑相关建材生产、运输等,将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近40%。伴随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对我国兑现“2060碳中和”目标构成巨大挑战。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


我国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低碳建筑发展贯穿于建筑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


2. 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

我国建筑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前面提到这些建筑每年仅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现状。


3. 大体量高碳排提前达峰难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十年内仍会持续攀升,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为2030年提前实现碳达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面临空前挑战。


针对以上情况,对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提出建议如下:


1. 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


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都必须加大低碳化的考量。


设计阶段,应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进一步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以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2. 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等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


3. 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拆除未达建筑使用年限的建筑,避免资源浪费。


4. 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建议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提案人:王翠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联名人:冯远 王美华


提案2——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强化转制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撑作用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1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强调,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转制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如何更好发挥转制科研院所独特的作用,对有效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转制科研院所的支持,但在发挥转制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转制科研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在当前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高水平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由于难度大、周期长,需要投入很大财力、人力,需要体系化、协同化的专业队伍,转制科研院所具备上述优势,但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公益性”的定位尚不够清晰。


2. 受限于绩效考核体系,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现行绩效考核政策体系以效益为导向,适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3. 激励机制难以落地,人才流失有加大趋势。转制科研院所虽然完成企业改革,但适应市场化经营的激励机制、薪酬机制仍未完全建立,人才流失有加大的趋势。


为此,建议如下:


1)进一步明确转制科研院所在基础性、社会公益性、国家战略性等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转制院所牵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建议》明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以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为统领,进一步优化研发布局,把转制院所牵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统筹考虑。加大促进转制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改革力度,统筹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搭建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辐射带动行业创新。以有实力的行业大院大所为骨干依托,牵头、整合产学研用相关各方,在产业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给予重大项目立项和经费倾斜。


2)突出创新在转制科研院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中长期创新考核机制,加大对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考核权重,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外,尚应同工资总额挂钩,鼓励转制科研院所大幅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淡化对转制科研院所经济效益指标的考核;完善转制科研院所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创新容错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实施细则。


3)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转制院所集聚。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转制院所在企业方阵中应走在前列。细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理顺制度机制,促进转制科研院所更好地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接科技计划立项工作,实现创新源头与市场需求深度衔接。进一步加大对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稳定投入,提升研发投入效率。研究制定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开发、成果孵化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等领域的资金、投资、税收、激励等方面政策,明确和扩大支持范围,延长支持期限,为转制科研院所注入更加充足的活力。


提案3——关于建议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工作的提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理念、新的阶段和新的格局。在工程建设领域,更是展现出蓬勃生机,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一道,中国建造正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工程建设行业勘察设计领域已开展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且已持续30年。通过此项评选,造就了一大批勘察设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在工程建设领域,勘察设计和施工建造,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高水平的勘察设计成果,就没有高水平的工程产品。同样,没有高质量的施工建设,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建造。


为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激励高端建造人才,提出如下建议:


1. 建议新设立工程建造大师,完善工程建设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工程建设既包括勘察设计,也包括施工建造。进入新发展阶段,今天的工程建设,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已经成为了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土木结构、机电设备、智能控制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优秀的施工建设组织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对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积累和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同勘察设计大师一样,都是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从工程建设全过程看,参照勘察设计大师评选设立工程建造大师,是对行业人才建设的强化延伸,是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扩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人才主要包括职称、注册执业资格和院士。和勘察设计大师一样,增设建造大师将完善全行业高端人才梯队建设,形成完整的工程建设专业人才序列。建造大师与勘察设计大师共同组成工程建设行业完整的领军人才评价体系,将会极大激发全行业技术人员钻研技术、提升技能和开拓创新的热情,激励全行业高端人才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2. 从助推做强中国建造和质量强国的高度来推进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造师们完成了众多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复杂工程,创造了世界奇迹,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实力。中国建造师的能力和水平已为国际同行认同。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我国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广阔国际视野的施工建设领军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重大工程项目,建造技术难度大,需要工程建造大师做为技术支撑,攻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总之,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向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离不开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领。


3. 推进实施的具体建议


为顺利推进相关工作,可以参照现有的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制度为基础,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的评选工作。可参照勘察设计大师评选方式在住建部设立建造大师评选委员会,评选对象所覆盖的专业和行业可以参照勘察设计大师评选的范围。


王翠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工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联名人:冯远 王美华



提案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 郝际平教授


郝际平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钢结构三十年杰出贡献人物。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陕西省教学名师,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成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建筑结构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钢结构稳定、新型钢结构抗侧力体系、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大跨空间结构和现代竹木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提案1——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建筑业的力量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了具体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相关工作部署。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意见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这一具体目标而努力工作。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是能源消耗巨大的行业。建筑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建筑业应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更大的力量,为此建议:


1、制定明确的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如新建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不低于60%,大力倡导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2、政策上对钢结构建筑实施补贴,补贴额度以钢结构建筑减少的排放换算成的碳当量为准。


3、对从事钢结构建筑设计、加工、安装的单位以政策扶持,如招投标过程中同等条件优先,促进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4、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钢结构建筑以优惠,目的就是推广绿色的钢结构建筑。


提案2——关于统筹产业-人居-文化-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


一、案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做出的战略安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212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胜利召开,同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关乎民族复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特别是该项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产业发展、人居建设、文化传承、治理体系等。因此,如何统筹产业-人居-文化-治理发展,探索出一条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途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案据


随着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政府或强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或打造民宿强调旅游开发,在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功能拼贴、文化缺失、动力不足、单一决策等问题。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5个省的1103个村开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显示,我国乡村目前主要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领域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某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很好,却缺少产业支撑;某些乡村产业发展不错,但人居环境建设较差;某些乡村历史悠久,却罕为人知。有产无居、有居无产、有村无人已成为部分乡村的真实写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乡村产业、人居、文化、治理等方面融合较差,缺乏统筹发展。因此,应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的指引下,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产业、人居、文化、治理的统筹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三、建议


1.出台统筹指导意见,指导乡村振兴发展


建议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结合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地区采取不同的举措,以产业为动力,以人居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乡愁为基因,以民约为纽带,全面统筹产业发展、人居建设、文化传承、治理体系。


2.加强乡村统筹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建议加强乡村统筹发展规划工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把握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特征,在乡村产业、人居、文化和治理统筹上提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上做好咨政献策,在理念思路、政策解读、民意通达上当好纽带桥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3.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聚集资源要素,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切实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受益。


4. 传承乡村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立足于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将其与乡村产业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相融合,促进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融入现代乡村生活实践,挖掘乡村能工巧匠,弘扬工匠精神,集聚并整合原有存留的个人传统手工业工坊,建造功能复合的新工坊,或就地保护为大型的传统手工业活态博物馆,在乡村生活及人居建设中传承,形成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5.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障乡村振兴发展


不断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与传承,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植入了乡土伦理的村规民约,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发扬传统的乡村民事纠纷调解办法,争取一般邻里纠纷自己解决,营造不必事事都去法庭的氛围。


提案3——关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建筑门窗改造的提案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规模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国既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所用门窗的总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据统计,2000年底前全国建成的老旧小区约22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这些小区房屋所装的门窗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节能标准低、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由此带来的坠落安全隐患、隔声保温性能差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增加了能耗。因此,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把门窗列入关键改造项目,迫在眉睫。


一、案由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高质量发展,解决老旧房屋的质量问题,同时避免大拆大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2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根据目前完成的约4万个已改造小区的情况看,改造工作大多以加固、增加外墙保温、改善适老化设施为主,由于缺乏更换门窗的指导标准和补贴政策,导致这一重要的改造项目落实得很少,个别更换的门窗的质量甚至还达不到原装门窗的水平。


二、案据


1. 老旧房屋中门窗更换问题突出


老旧房屋门窗主要问题有:一是原有门窗节能标准要求低,每年能源浪费巨大;二是部分门窗材料和配件已经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出现老化、失灵、失效问题,尤其是临近人行道路的房屋的外开窗安全隐患多,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构成较大的安全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底至2019年中有超过15起有关门窗坠落的新闻报道。


2. 更换旧窗既操作简单又效益显著


相比大拆大建,将原有性能低的老旧门窗更换为高性能或者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要求的门窗,投入小,回报高,节能效果显著,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以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为例,按照窗墙比30%计算,其中有1800万平方米门窗,将节能率由65%提高到75%,采用传热系数为2.0 W/(㎡·K)的节能窗更换传热系数为2.8 W/(㎡·K)的旧窗,安装后的五年内可节约采暖能耗的电费约21.845亿元人民币,同时还能减少因发电燃煤排放二氧化碳214.1万吨以及其他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悬浮物、灰渣等有害物质。同时,百姓的幸福感大增。


3. 旧窗更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各地对于旧房改造的门窗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普通百姓缺乏门窗安全知识和节能意识,对于安全隐患无法自查和判断。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相关政策,但缺少可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在执行方面还未能顾全,应改未改、应换未换等问题依然存在,且受地域条件、居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老旧门窗更换工作推行不畅、收效不足。


三、对策建议


1. 建立统一的旧窗更换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城镇规划、老旧房屋改造的政策和文件规范中,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措施。


2. 建立门窗质量的事先评估机制


由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系统组建门窗专家评审组,对所有纳入改造范围的城镇老旧小区房屋的门窗,就安全性和节能性做专项评估,以此作为改造门窗更换或维修的依据。同时制定切实可行、性价比合适的更新门窗的性能标准指标要求。


3. 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改造补贴范围


由财政部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财政补贴范围中,制定相应的资金奖励政策,为建筑节能工作旧窗更换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门窗性能要求高的气候区域,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真正满足标准要求的节能窗应用一步到位,避免重建浪费。






发布日期: 2022-03-07    访问总数: 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