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1-07-05
  

  • 全选
    |
    综述评论
  • 李爱群, 张瑞君, 徐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1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橡胶支座隔震体系的应用环境日趋复杂,温度对隔震体系性能的影响逐渐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比多种常用的可以考虑复杂因素的支座力学模型,发现其均不能模拟温度因素的影响。整理了橡胶及橡胶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的研究,总结指出温度对橡胶隔震支座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低温瞬时硬化、低温结晶硬化及滞回生热等。梳理了现有考虑温度相关性的支座理论模型,发现国外学者侧重于计算铅芯自热的影响,国内学者则采用温度影响系数来修正支座的力学参数,但其均需要支座试验校正,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国内隔震设计规范中尚无关于温度效应的规定,且文献调研发现隔震结构分析中考虑温度相关性的研究甚少,需深入研究以建立关于支座温度效应的完整理论体系和规范指南。
  • 结构抗震及减隔震专题
  • 蒋庆, 姚华庭, 种迅, 叶献国, 王静, 王瀚钦, 冯玉龙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2-1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MFVCS)中,通过在部分主、次框架的连接处,即次框架柱底部和主框架梁之间设置隔震支座,从而形成减振子结构。为研究MFVCS的减震效果,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几何缩尺比为1/25的模型,通过更换最顶部的子结构柱底的支座类型,形成非减振和单减振巨型框架两个结构。通过振动台试验,得到了两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加速度、位移响应,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主体结构损伤轻微;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和位移峰值减震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5.1%和12.3%,加速度和位移均方根减震系数平均值均为22.2%;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减震效果。
  • 蒋璐, 李向民, 蒋利学, 张富文, 郑士举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20-2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有大量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砌体结构住宅,这类住宅材料强度较低,抗震性能较差,大都有抗震加固、增设电梯等结构安全性与建筑功能提升的需求。为避免两项需求单独实施引起的资源浪费,减少入室施工等对房屋正常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既有多层砌体住宅增设电梯与抗震加固综合改造技术,并制作了一组多层砌体结构缩尺(1∶4)模型,即模型A(未加固的五层无筋砌体结构模型)和模型B(增设电梯、抗震加固综合改造模型),进行了振动台模型对比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砌体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技术加固后,刚度、基底剪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明显提高,其脆性破坏的特征亦有显著改善;此外,由于增设的电梯井剪力墙显著增强了结构横向的抗震能力,使得房屋纵、横两个方向的抗震性能趋于均衡,有效地改善了多层砌体结构住宅存在明显抗震强、弱向的自身缺陷。
  • 戴启权, 钱德玲, 蒋玉敏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30-3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地基液化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和破坏,利用室内模拟地震振动台,再现高层建筑结构倾斜大位移灾害。获取地基砂土层不同位置的液化程度,确定影响范围,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倾斜灾变过程中结构的水平位移、基频和阻尼比、振型曲线以及各部位动应变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地基液化对高层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不断增大,地基液化程度不断提高、液化范围不断加大;高层建筑结构水平位移与地基液化状态具有明显正相关性,结构水平位移增幅随地基超孔压增幅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不断增大,结构的基频逐渐下降,阻尼比逐渐升高;结构1阶振型具有弯剪型特点,试验过程中振型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说明结构损伤不明显,刚度变化很小;由于地基液化导致高层建筑结构倾斜灾变,结构发生应力重分布,重分布之后结构各部位应变值趋于稳定。
  • 吴亚杰, 宋晓滨, 蒋海燕, 顾祥林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38-4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屈曲约束支撑增强胶合木框架的抗侧性能,制作了四榀胶合木框架试件,包括一榀纯木框架、一榀胶合木支撑增强木框架以及两榀碳纤维布缠绕钢-木屈曲约束支撑增强木框架。通过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木框架的损伤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屈曲约束支撑刚度对木框架抗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向力作用下胶合木支撑发生平面外失稳的脆性破坏,屈曲约束支撑除端部钢板平面外弯曲外无明显损坏;胶合木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均能显著增强木框架的抗侧刚度和抗侧承载力,但相对纯木框架,胶合木支撑增强木框架位移延性系数降低了22.5%,屈曲约束支撑增强木框架位移延性系数增加约41.6%;屈曲约束支撑增强木框架刚度退化明显,但其有效刚度始终大于其他木框架;屈曲约束支撑增强木框架的总耗能约为胶合木支撑增强木框架的228%。提高约束屈曲支撑的刚度能够进一步提升木框架的抗侧性能。
  • 刘文光, 孙欣越, 何文福, 张强, 资道铭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47-5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旋转型三维隔震体系的受力性能及隔震效果,建立了其考虑摩擦因素的竖向刚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包含初始承载力的竖向滞回模型,并给出了关键参数的计算式。对隔震支座模型进行了竖向压缩拟静力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得到摩擦系数与倾斜角度对竖向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使用该隔震体系的核反应堆厂房进行水平及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比较结构在基准地震、安全停堆地震、超设计基准地震下的地震响应,发现隔震层及上部各楼层加速度响应均有显著减小。进一步得到了厂房内部关键节点的加速度反应谱,发现该体系可将核反应堆厂房隔震结构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由0.3g提升至0.6g,可有效地增加核电厂选址范围。
  • 徐龙河, 陈曦, 肖水晶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56-6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后的损伤和残余变形,提出了内置碟簧自复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self-centering RC shear wall with disc spring devices,SCSW-DSD),通过在墙脚两侧安装碟簧装置为墙体提供恢复力并保护墙脚处混凝土。对1片SCSW-DSD和1片普通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滞回性能、水平刚度退化、残余位移及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相比普通混凝土剪力墙,SCSW-DSD的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无下降段,承载力略降低,但SCSW-DSD最大加载位移角达到了3%,最大加载位移提高了44.4%,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在相同加载位移下,SCSW-DSD的残余位移均较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小,最大残余位移角减小约65.8%,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SCSW-DSD裂缝发展较慢且数量较少,其约束边缘纵筋应变小于0.007,水平分布钢筋应变小于0.001,均较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小,表明SCSW-DSD损伤程度较小。
  • 空间结构
  • 武岳, 苏岩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65-7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承网格结构是一种由杆件相互搭接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具有节点构造简单、安装快速、结构杆件与建筑表皮一体化等特点,但是存在结构刚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在不改变互承网格构形的前提下,为了改善其力学性能,提出了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该结构通过树状撑杆将上弦互承网格与下弦索相结合,实现协同工作。以跨度为4m的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静力加载试验验证了该结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在试验荷载下的受力性能。通过有限元分析了实际尺度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模型的受力性能,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矢跨比和预应力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荷载下,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可以有效降低互承网格的位移与应力,测点位移降幅为30%以上,测量截面应力降幅为15%以上;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的上弦杆件最大应力具有旋转对称性,结构稳定承载力高于常规互承网格结构,相同荷载下位移明显小于常规互承网格结构;弦支式互承网格结构最大位移随着矢跨比增大而减小,矢跨比过大时会导致树状撑杆长度较大,导致结构稳定承载力下降。
  • 王新涛, 邓华, 刘宏创, 诸德熙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76-8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动力模态测试可以便于监测索网结构的刚度。通常仅需测试少量目标模态即可评价对主控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起主要抵抗作用的关键刚度。针对由预应力偏差引起的结构刚度退化问题,提出了通过补张拉来修复目标模态以实现索网结构关键刚度补偿的方法,建立了索网结构预张力偏差、单元长度误差与结构刚度矩阵变化之间的解析关系,分析了目标模态参数修复与结构关键刚度补偿间的理论关系。给出了一种密频区域内目标模态集合的简便扩展方法。基于矩阵摄动理论,建立了补张拉索的索长调整量与目标模态参数变化量间的方程。对于限定补张拉索数量的情况,采用补张拉索的优选策略以提高目标模态参数的修复精度。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对一个具有预应力偏差的马鞍形索网结构算例进行了补张拉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目标模态修复和补张拉索优选可以有效实现索网结构关键刚度偏差的补偿。
  • 石开荣, 潘文智, 姜正荣, 林金龙, 魏德敏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85-9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弥补传统设计理念和优化方法的不足,促进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创新,结合前沿优化理论,依据模拟植物生长算法(PGSA)的基本原理,提出基于生长空间限定与并行搜索的模拟植物生长算法(GSL&PS-PGSA),并与空间结构优化相结合,建立了基于GSL&PS-PGSA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结构优化流程,并采用MATLAB及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编制了优化程序。通过单层球面网壳截面优化和弦支穹顶预应力优化的典型空间结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GSL&PS-PGSA为算法提供了有效的终止机制,且具有高效的计算效率及全局搜索能力;与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ANSYS自带优化方法以及其他改进PGSA算法等相比,GSL&PS-PGSA的优化效果更为显著且具有明显优势;所建立的基于GSL&PS-PGSA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法,可适用于各类传统和新型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问题。
  • 马烁, 袁行飞, 杨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95-10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缩尺模型试验可用于评估大型预应力索杆结构的静动力性能,而按照相似理论设计的缩尺模型、施加外荷载和边界条件等均对静动力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此,对需要考虑几何大变形的预应力索杆结构的静力、动力相似理论进行研究。采用方程分析法建立了索杆结构的静力非线性相似准则,进一步研究了自振频率与振动模态的相似性关系。采用量纲分析法建立了索杆结构时程分析相似性条件,并结合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杆件长度、截面积、内力、外力以及材料弹性模量等存在相似性,且外力、轴向刚度、内力相似比相同时,缩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静力非线性变形具备相似性;材料弹性模量、质量密度、杆件长度、截面积、内力存在相似性,且内力与轴向刚度相似比相同时,缩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振型相同、频率满足相似性;要达到索杆结构的时程分析相似性,需考虑时间、杆件长度、截面积、外力、内力、材料弹性模量以及边界条件的相似性。
  • 陈联盟, 高伟冯, 姜智超, 章禾, 刘毅杰, 周一一, 董石麟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04-10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索穹顶结构缺乏有效的基于鲁棒性能的截面优化设计理论现状,基于H∞范数极小控制方法,利用非线性系统运动方程构建输入变量到输出响应的系统传递函数,通过引入L2性能准则并结合随机理论建立索穹顶结构非线性鲁棒性定量评价指标IR,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和ANSYS软件交互算法给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截面优化设计的具体步骤,并以内蒙古伊旗一实际肋环型索穹顶工程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开展基于结构鲁棒性的截面优化设计。研究表明,杆件截面变化对结构鲁棒性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在保持质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结构鲁棒性影响敏感构件的截面面积及减少对结构鲁棒性影响不敏感构件的截面面积,可有效提高结构鲁棒性,经优化后鲁棒性提高了39.2%,有效提升了结构抵抗产生不相称破坏的能力。
  • 装配式结构
  • 赵均海, 胡壹, 张冬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09-11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工业化,提出一种可完全装配式建造的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梁端螺栓连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体系中梁-柱节点、柱-柱拼接节点和框架与剪力墙连接均采用全螺栓装配式连接。为研究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开展了三榀1∶2缩尺模型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各模型的破坏特征、滞回性能、延性、抗侧刚度和承载力退化。结果表明:梁端螺栓连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BRW)破坏形态与钢筋混凝土梁“剪压”型破坏特征相似;BRW先于框架发生破坏,可作为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的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则为第二道防线;BRW与框架的装配式连接可靠,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框架的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可保证BRW与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协同工作能力,进而保障BRW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 郭海山, 史鹏飞, 齐虎, 吴斌, 潘鹏, 李黎明, 刘康, 王冬雁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19-13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预应力压接高效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PPEFF体系)的抗震性能和预应力筋锚具意外失效情况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开展了二层三跨足尺平面框架模型的试验研究。框架模型首层层高4.2 m,顶层层高3.5 m,中梁跨度为8.5 m,边梁跨度为7.5 m,按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抗震设防烈度8度(0.3 g)进行设计。试验中首先在框架顶部施加低周水平往复荷载,当加载至0.01 rad位移角时,框架梁端和柱脚耗能钢筋屈服;当加载至0.0195 rad位移角时,结构残余位移角为0.005 rad,展现了良好的低损伤和自复位特性;当加载至0.04 rad位移角时,水平荷载达到峰值,预应力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展现了良好的抗侧能力和耗能能力。详细观测了加载全过程结构的变形、刚度退化、耗能、预应力变化和梁伸长等行为,并进行了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为进一步验证经历强震损伤后梁端受剪承载力和梁跨中局部有黏结构造措施的有效性,在水平加载试验结束后,人为去除框架一层端部预应力筋锚具,对梁端进行了剪切试验,获得了预应力筋有效和失效情况下PPEFF节点梁端受剪破坏模式,验证了PPEFF梁柱节点具有良好的抗剪能力和安全储备。
  • 赵勇, 时林, 田春雨, 朱爱萍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33-14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基于GB/T 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改进的新型配筋构造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梁柱组合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4个梁柱组合体试件的拟静力试验。试件的受力纵筋和箍筋均采用HRB500钢筋,且为满足易施工性的要求,试件中的预制柱采用大直径大间距纵筋,叠合梁采用大肢距组合封闭箍,后浇梁柱节点区则采用了并箍等配筋构造。研究了梁柱组合体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等抗震性能,并分析了各变形成分对柱顶侧移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当层间侧移角为1/1800时,梁端接缝即出现开裂;组合体均发生梁端接缝受弯破坏,且破坏集中在接缝较小范围内;柱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形状均较为饱满,耗能能力较好;位移延性系数为3.04~3.91,极限侧移角为1/38~1/33,具有较好的延性;破坏时,梁端接缝滑移产生的侧移占总侧移的7%~12%,设计时需予以考虑;按梁端接缝受弯承载力确定的水平极限荷载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为0.83~0.89,仍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对弯剪复合受力下梁端接缝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叠合梁和后浇节点区的配箍形式对试件的抗震性能及承载力影响不大,但梁腹接缝处配置附加抗剪纵筋可减小接缝滑移并提高试件的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配筋构造能保证装配式梁柱组合体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陈云, 陈超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44-15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钢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梁端和柱脚通常会出现塑性铰,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为此,提出了一种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框架结构,阐述了该结构的构造形式与工作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该结构的恢复力模型。设计了单层和双层的传统钢框架结构模型和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框架结构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结构模型的滞回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所建立恢复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恢复力模型的正确性;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框架模型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为旗帜形,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当加载至层间位移角0.02rad时,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框架的梁柱节点和柱脚无塑性铰出现,结构基本无损伤,而传统钢框架结构受损严重。
  • 马哲昊, 张纪刚, 梁海志, 李芦钰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54-16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梁、柱构件震后损伤程度,提出了人工消能塑性铰(artificial dissipated plastic hinge,ADPH)节点,即在梁端通过预埋机械铰实现梁、柱构件铰接,同时安装附加钢板承载并耗能。试验中设计并制作了2个不同形式的ADPH节点和1个现浇RC节点,对3个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其破坏特征,并通过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及应变等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ADPH节点的破坏模式为附加耗能钢板中部的屈曲及轻微撕裂;相较现浇RC节点,ADPH节点的承载能力更高、延性更好、耗能能力增强,刚度退化较慢,抗震性能明显提高;而附加钢板过早屈曲易导致出现两侧附加钢板均受弯的状态,导致滑移段出现,降低耗能效率,应对附加钢板平面外变形加以控制;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ADPH节点的滞回行为。
  • 黄少腾, 黄炎生, 蔡健, 汤序霖, 左志亮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64-17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施工效率,提出了设置竖向通缝、水平缝通过螺栓连接的装配式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并对6个缩尺比为1∶2的组合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其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应变、刚度和承载力退化、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分析设置竖向通缝、不同形式水平缝螺栓连接等构造对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装配式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良好;相比于边缘构件和墙体焊接的组合剪力墙,设置竖向通缝的组合剪力墙承载力降低约25%,但延性提高;采用合理的水平缝螺栓连接构造,可保证连接处应力的有效传递。与一字形和锯齿形缝组合剪力墙相比,企口形缝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较低。
  • 初明进, 王博, 刘继良, 张鹏飞, 李祥宾, 安宁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73-18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榫卯式接缝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力性能,进行了1片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4片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在恒定轴力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分析了榫卯式接缝性能及墙体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前,同一位置榫卯式接缝两侧水平钢筋应变基本相同,接缝两侧墙体基本无相对变形。破坏时水平、竖向相对变形仅为0.34、0.79mm,接缝连接可靠,保证了墙体的整体性能。榫卯式接缝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弯承载力、刚度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本相当,能够达到“等同现浇”的设计目标;破坏时墙体竖向接缝处混凝土剥落,减小了根部混凝土压溃区域面积,提高了墙体的变形能力;当顶点位移角为1/50时,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仍保持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提高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墙体承载力提高,破坏区域更加集中在墙体的接缝处,延缓了根部混凝土的压溃。
  • 钱凯, 李治, 翁运昊, 吴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83-19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后浇整体式预制混凝土(PC)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设计并制作了两个2跨1/3缩尺后浇整体式PC梁-板子结构模型。试验中采用堆加均布荷载与Pushdown结合的加载方式研究其在边柱失效下的抗力曲线与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后浇整体式PC结构中预制板的整体性较好,开裂主要集中在预制板与梁交界处;在加载过程中PC子结构可有效发展二级抗力机制提供附加抗力;预制板沿短跨布置的子结构抗倒塌性能优于沿长跨布置子结构。随后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进行精细化有限元建模,研究PC子结构去柱后荷载重分配机理和新旧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对其抗倒塌性能的影响规律。有限元分析表明:预制板结合后浇叠合层可以保证楼板体系的整体性从而提升荷载重分布能力,塑性铰出现在梁端而不是柱端;沿短跨布置预制板与后浇叠合层在加载过程中的平均抗力贡献占比高达54%;新旧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对结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但是当界面黏结强度降低不超过50%时,对结构的抗力影响不大。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肖意, 周颖, 吴浩, 潘鹏, 王涛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194-20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筑抗震韧性是指建筑结构在设定水准地震作用后维持和迅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是建设抗震韧性建筑乃至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从2012年起提出和发展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形成了多本韧性评价标准或指南。中国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将于2021年2月1日起实行。为了对比GB/T 38591—2020与国际相关标准所评定的建筑抗震韧性水平,介绍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基本流程,说明并比较了各标准计算韧性指标的不同策略,包括建筑修复费用、建筑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采用算例说明了修复策略、次序和工人数量对建筑修复时间的显著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标准划定韧性建筑等级的判别标准。分析发现,GB/T 38591—2020在计算建筑修复时间、人员伤亡和判定抗震韧性等级方面与国际相关标准差别显著,且其所包含的不确信性范围小于国际相关标准。GB/T 38591—2020所评定的一星建筑的韧性水平约等同于或略高于REDi的银级建筑或USRC的4星建筑。
  • 金浏, 苗丽越, 杜修力, 隗娜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203-21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经典的混凝土尺寸效应律难以准确描述破坏机制更为复杂的RC构件破坏的尺寸效应行为,且无法定量描述相关参数对RC构件尺寸效应的影响。为此,以核心区剪切破坏的RC梁-柱节点为研究对象,在已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细观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节点剪切破坏性能的配箍率进行分析,研究其对RC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行为及抗剪强度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箍筋一方面提高了梁-柱节点的名义抗剪强度,另一方面增强了节点的变形能力,减弱节点剪切破坏的脆性破坏程度,进而削弱节点抗剪强度的尺寸效应。结合配箍率的影响机制与规律,在无腹筋梁抗剪强度尺寸效应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定量考虑配箍率影响的用于梁-柱节点的尺寸效应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模拟及试验结果证实了公式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 刘占省, 邢泽众, 黄春, 杜修力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7): 213-22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提高传统建造方式工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数字孪生可作为实现智能建造理念目标的关键技术,进而将数字孪生运用到建筑施工阶段是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之策。为此,提出了施工领域数字孪生框架,并从物理施工现场实体建模、数字孪生虚体建模、虚实交互关联建模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施工过程空间维度建模理论;进一步,对时空演化数据建模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装配式施工过程演化建模方法和海量数据关联建模方法。结合某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所提出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吊装安全风险进行管理,证明了该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可提高装配式吊装过程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对数字孪生理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