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0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9-08-05
  

  • 全选
    |
    综述评论
  • 刘力维, 易伟建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1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筋混凝土(RC)柱变形能力计算是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条件。为此结合我国规范,针对弯剪破

    坏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讨论了以经验公式为主的RC柱极限变形计算方法,揭示了参数模型的不足

    ;指出对于弯剪破坏模式,剪切作用和轴力二阶效应是造成变形计算离散的重要原因。塑性铰长度不是一个典型

    的统计量,基于等效塑性铰长度模型得到的极限变形计算值离散性大。考虑塑性铰区弯剪相互作用,才能正确反

    映柱的抗剪需求,但简化计算方法存在争议,且缺乏有效方法评价剪切作用对柱变形性能的影响。GB 50010—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考虑地震作用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能够有效避免RC柱在大位移下发

    生剪切破坏,但对不同位移延性下剪切破坏构件的安全储备不同且离散性增大。轴力二阶效应导致相同的试验柱

    在不同试验装置下剪力需求和极限变形不同,对弯剪破坏柱与弯曲破坏柱的影响也不相同。最后,结合极限变形

    计算的现状,建议我国规范补充基于回归方法建立的极限变形下限值经验公式,以完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 装配式结构
  • 曹万林, 刘子斌, 刘岩, 张宗敏, 王如伟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2-2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装配式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复合墙抗震节能结构。为研究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与复合墙共同工作性能,进行了3榀足尺装配式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复合墙试件与1榀足尺装配式轻型钢管混凝土纯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复合墙分为无洞口墙,带窗洞口墙和带门洞口墙。对比研究了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延性、滞回特性和耗能,分析了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与复合墙共同工作机理,提出了结构水平承载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合理装配连接条件下,装配式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与复合墙共同工作性能良好;装配式轻型钢管混凝土框架-复合墙结构比纯框架结构水平承载力高,耗能能力强,刚度退化快,变形能力好;复合墙洞口面积及洞口类型对结构性能有显著影响,门窗洞口降低了结构水平承载力和初始弹性刚度,而对结构的累积耗能影响不明显;提出的实用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计算结构的承载力。
  • 孙建, 邱洪兴, 蒋洪波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23-3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螺栓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受力特性,推导了该装配式剪力墙水平接缝的滑移承载力、连接钢框屈服荷载的计算式,分析了钢框的局部屈曲。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及规范方法,对预制墙板的开裂、屈服、峰值荷载以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建立了墙体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给出了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该装配式剪力墙的特征荷载与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合理的设计可实现试件屈服前或达到峰值荷载前受拉端连接件不滑移,以及在试验全过程中连接钢框受拉端不屈服;改善连接钢框翼板与腹板之间的焊接质量能大幅度提高连接钢框的屈曲临界荷载,避免局部屈曲的发生。高强度螺栓的滑移承载力,以及剪力墙受压区预制墙板底部与连接钢框腹板之间的摩擦作用是构成墙体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的两个主要部分。
  • 伍凯, 林诗琪, 毛范燊, 徐超, 任利剑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31-4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装配式部分包裹混凝土(PEC)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完成了12个试件的单向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剪跨比、混凝土厚度、对拉螺栓设置等对承载性能与变形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件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发展;在试验加载后期,部分试件出现腹板两侧混凝土破坏不对称现象,导致试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同时,还受到了扭矩的作用;对拉螺栓不但能够提高型钢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防止受压钢翼缘的局部屈曲,而且能够发挥抗剪连接作用,保证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对于小剪跨比试件,混凝土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混凝土厚度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大剪跨比试件的承载力受混凝土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叠加原理,提出了装配式PEC组合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平截面假定,提出了全截面塑性状态下的装配式PEC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三折线模型,建立了Vm-Mm的归一化关系。
  • 杨勇, 薛亦聪, 于云龙, 高峰奇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42-5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发挥型钢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及预制装配结构施工性能方面的优势,提出了部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实心柱(PPSRC柱)和空心柱(HPSRC柱),结合2个系列10个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对两种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及变形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的研究,并结合各试件的实测应变结果,对柱截面形式、轴压力、配箍率和现浇混凝土强度对PPSRC柱和HPSR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PSRC柱试件的最终破坏形态分为弯曲破坏与弯剪破坏,HPSRC柱试件均发生弯剪破坏,所提出的高强高性能预制混凝土外壳能够很好地与型钢及现浇混凝土协同工作,主要受力方向型钢与外部混凝土之间未发现明显的黏结裂缝;由于内部混凝土的存在,PPSRC柱相比于HPSRC柱拥有更好的耗能及变形能力;轴压力较低、配箍率较大的试件表现出更好的耗能能力及变形能力。通过对两种柱试件的受弯承载力分析可知,中低轴压比的PPSRC柱与HPSRC柱拥有相近的受弯承载力,在同一结构中HPSRC柱可与PPSRC柱沿竖向混合使用,以有效避免柱变截面处的刚度及承载力突变带来的影响。
  • 杜修力, 刘洪涛, 许成顺, 金浏, 罗富荣, 李松梅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51-6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装配整体式地铁车站整体抗震性能及推动预制拼装技术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北京某装配整体式地铁车站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车站横断面方向的足尺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和一个作为对比分析的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采用低周循环加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梁板柱中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等。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与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的破坏形态略有不同,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的裂缝分布均匀,主要分布在加载板及连接梁区域,而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的裂缝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加载板(叠合板)及预制构件拼装连接部位,尤其是叠合板的现浇与预制构件的连接区域。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与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的承载力、初始刚度及耗能能力基本相当,且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的位移延性系数约为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的1.6倍。基于预制拼装构件的连接方式及构造特点,对灌浆套筒和拼装连接缝进行简化处理,并对试验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破坏形态和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预制拼装梁板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整体梁板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基本相当。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均为预制拼装结构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混凝土结构
  • 蒋璐, 李向民, 张富文, 董金芝, 蒋利学, 许清风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61-7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控摇摆墙通常采用预应力筋的形式实现,预应力筋基础锚固施工困难,墙体摇摆幅度很小且易与基础发生碰撞。为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了一种受控摇摆墙,主要通过基于碟形弹簧的装置实现墙体的受控约束,墙体与主体框架、基础分别采用耗能连接件和V形支撑连接。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为1∶2的对比框架与框架-摇摆墙试件,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和自复位特性。结果表明,设置碟形弹簧的框架-摇摆墙较对比框架承载力提高了107.1%,且具有更好的刚度退化性能与耗能性能,框架结构的变形模式得到改善,使得各层的层间位移趋于均匀。连接件是影响框架-摇摆墙结构耗能及协调层间变形的关键,应进一步研究其改进措施及优化设计。
  • 邓小芳, 李治, 翁运昊, 于晓辉, 钱凯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71-7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开展2个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PC)梁-柱子结构和2个无黏结PC梁-柱子结构的拟静力Pushdown试验,对中柱缺失后PC梁-柱子结构的抗倒塌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有黏结和无黏结PC梁-柱子结构的Pushdown试验结果发现:有黏结预应力筋较无黏结预应力筋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屈服荷载与初始刚度;两种子结构主要依靠钢筋产生的悬链线机制抵抗倒塌。此外,PC结构中的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对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单纯增加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会增加PC梁-柱子结构在悬链线作用阶段中对周围结构的不利影响。因此,在PC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中需考虑合理的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比例。
  • 郑山锁, 李强强, 秦卿, 左河山, 董立国, 刘巍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79-8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近海大气环境对5榀不同设计参数的低矮RC剪力墙试件进行加速锈蚀试验,达到预期锈蚀目标后,对锈蚀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分布筋间距和不同暗柱纵筋直径对锈蚀低矮RC剪力墙承载力、变形能力及剪切滞回特性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暗柱纵筋的锈胀裂缝较沿水平分布筋和暗柱箍筋的宽,而水平分布筋和暗柱箍筋的锈蚀率则比暗柱纵筋的大;随着水平分布筋间距的减小,锈蚀试件剪切破坏程度降低,剪切变形减小,而试件承载力、延性和耗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延性提高幅度最大;随着暗柱纵筋直径的增大,锈蚀试件受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剪切破坏程度增加,剪切变形增大,试件承载力、延性和耗能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承载力提高最多,延性和耗能提高相对较少。
  • 苏益声, 徐德意, 陈宗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88-9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抗震性能,以扭弯比、轴压比为变化参数,设计6个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在恒定轴力和反复弯-剪-扭复合作用下的加载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过程和形态,得到其扭矩-扭转角滞回曲线和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以及试件的开裂点、峰值荷载点和破坏点等特征参数。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扭弯比和轴压比变化对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压碎区高度、钢筋应变、承载力、位移延性、层间侧移角、耗能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周反复压-弯-剪-扭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破坏形态表现为弯曲、弯扭和扭剪破坏,滞回曲线呈捏拢的S形,随着扭弯比的增大,柱根部压碎区高度变小,翼缘裂缝发展更为完善,纵筋应力增大,箍筋应力减少,开裂荷载和受扭承载力均有提高,试件扭转延性提高但位移延性降低,初始刚度较小且退化更为平稳;而轴压比则与受扭承载力和弯曲刚度密切相关,轴压比越大,受扭承载力越大,弯曲刚度提高;试件弯曲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08~0.28之间,扭转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13~0.23,试件耗能占比由初期扭转耗能为主向弯曲耗能转变,L形截面柱性能水平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扭矩的存在对试件抗震性能削弱较大。
  • 蔡健, 叶嘉彬, 左志亮, 黄泰贇, 陈庆军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00-10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的受剪性能,对其进行了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静载试验,包括以开孔长度、高度及预应力作为变化参数的16个混凝土开孔梁和3个混凝土实腹梁试件,研究各参数对预应力开孔梁的裂缝开展及破坏形态、应变分布、变形和极限剪力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对开孔梁剪切刚度的提高并不明显,但可以有效抑制斜裂缝的开展,改变受压区高度,从而提高极限剪力,提高幅度为5.26%~24.88%,对于开孔高度超过40%梁高的试件,效果尤为显著。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式,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 张富文, 蒋利学, 郑士举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08-11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单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和单面混凝土板墙加固老旧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通过6个开洞砖墙加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其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力、刚度退化、延性及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植筋连接措施能保证在试验全过程中后加面层或板墙与原砖墙的协同工作性能;单面面层和板墙加固能够显著提升开洞砖墙的抗震性能,可用于老旧砌体结构住宅的纵墙加固以避免入户作业。以GB 50702—2011《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和JGJ 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为参考依据对加固砖墙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标准规定的面层和板墙加固砖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对于窗间墙高宽比适中、竖向压应力较高、砌筑砂浆强度较低的砖墙,GB 50702—2011《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面层加固砖墙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保守,统一采用板墙加固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则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JGJ 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中面层和板墙加固砖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在加固面层砂浆和原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仍然适用,且略偏安全。
  • 郑宇宙, 王文炜, 戴建国, 朱忠锋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18-12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6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格栅增强超高韧性纤维水泥基(UHTCC)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将FRP格栅增强率和剪跨比作为试验变量,分析各变量对FRP-UHTCC复合增强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FRP-UHTCC复合增强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加固梁的破坏模式为剪压破坏和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FRP-UHTCC复合层与混凝土间黏结良好,可以有效抑制混凝土斜裂缝的形成和发展;随FRP格栅增强率的提高,加固梁的受剪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随剪跨比的增加,加固效果更加明显;与未加固的普通混凝土梁相比,加固梁极限荷载的最大提高幅度为61%;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以有效预测FRP-UHTCC复合增强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
  • 空间结构
  • 魏建鹏, 田黎敏, 郝际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27-13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对单层空间网格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综合了不同类型单元在有限元分析中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单元之间的连接是确保其计算精度的关键。以两个单层空间网格结构的典型子结构拟静力试验结果作为校验,探讨了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在空间网格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位移一致原则的不同尺度单元之间连接关系建立方法。以此为基础,完成了Kiewitt与Geodesic单层球面网壳的抗连续倒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位移一致原则,连接界面与微观响应区域保持适当距离,可以得到结构计算的最优近似解;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在节约计算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计算结果,采用刚性节点假定能够进一步减少模型的单元数量;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能够更为细致地显示局部应力分布,寻求网格结构失效的起始位置。此外,由多尺度有限元模型所建立的空心球节点,能较好地模拟结构的实际受力工况。
  • 潘毅, 饶明航, 周祎, 王双旭, 林拥军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36-14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膜结构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流固耦合作用较为明显。考虑到流固耦合问题的复杂性,采用简化气弹模型对其进行简化计算,并对薄膜在静风和来流风作用下的振动频率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对于开敞式薄膜结构,以升力面理论为基础,通过涡格法近似求解开敞式薄膜的振动频率;对于封闭式薄膜结构,基于势流理论建立空气与结构相互耦合的动力平衡方程,通过边界元与有限元方法求解封闭式薄膜结构振动频率。采用上述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膜结构振动频率分析。通过对开敞式和封闭式薄膜在来流风下的振动频率特性进行研究可知,附加质量是影响薄膜结构振动频率的主要因素,附加质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从而导致振动频率下降;封闭式薄膜的附加质量大于开敞式薄膜的附加质量,而开敞式薄膜的振动频率却没有比封闭式的大,这说明气承刚度对封闭式薄膜振动频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 陈伟刚, 董石麟, 周观根, 丁超, 诸德熙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45-15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可满足六杆四面体单元装配化施工要求的节点形式——端板式节点。即六杆四面体单元的弦杆与腹杆相贯焊接于端板,通过端板上的高强螺栓实现单元之间的连接。设计并制作了2个足尺节点模型,分别考察其在压弯和轴拉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得到了端板节点的位移、应变发展特点及破坏形态。采用ABAQUS软件进行考虑接触非线性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杆件、端板及高强螺栓的应力和变形。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压弯荷载作用下,端板节点发生杆件屈曲和近节点域处鼓曲变形破坏,且杆件屈曲破坏先于节点域鼓曲破坏;节点域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三杆相贯焊接形成“谷底”处;高强螺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最大应力约为其屈服应力的10%。轴拉荷载作用下,节点发生端板拉屈破坏;位于缺口两侧的高强螺栓发生拉弯变形,建议适当增设加劲肋和增加端板厚度,以提高端板刚度。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的端板节点宏观变形、荷载-位移曲线及部分荷载-应变曲线均能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反映了数值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王卫永, 张琳博, 李国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55-16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高强度Q690钢柱的耐火性能,使用电炉对无防护足尺焊接H形Q690钢柱进行模拟ISO 834升温条件下耐火试验。测量得到不同荷载比下Q690钢柱温度、轴向位移、侧向位移与受火时间的关系,基于试验数据得到钢柱的临界温度和耐火极限。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柱耐火性能分析模型,考虑钢材高温蠕变和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模拟得到了钢柱的受火响应,其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荷载比、长细比和升温速率对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无防护的Q690钢柱在受火20min左右发生破坏,破坏模式为整体失稳破坏;荷载比对临界温度影响较大,长细比和升温速率影响较小;Q690钢柱的临界温度比GB 51249—2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和欧洲规范EN 1993-1-2的计算结果低60℃左右。最后提出了高强Q690钢柱抗火设计的简化方法。
  • 李斌, 力乙鹏, 王晨霞, 曹芙波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63-16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6组尺寸为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试件进行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钢渣细骨料替代率和设计强度等级两个因素对钢渣混凝土的棱柱体强度、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细骨料替代率为60%时,钢渣混凝土强度最高,性能最好;弹性模量随着钢渣细骨料替代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逐渐减小;混凝土强度相同时,其极限应变随钢渣细骨料的掺量增大而减小。通过线性回归得到了钢渣混凝土的峰值应变与替代率、抗压强度的关系式,取代率不同的钢渣混凝土的泊松比在受力过程中差异较大。对无量纲化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 解琳琳, 燕兆, 李爱群, 侯妙乐, 曾德民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70-18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可靠的斗栱数值模型是研究其滞回耗能特性的基础。通过对27个、4种典型宋式斗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形式斗栱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反映不同形式斗栱滞回耗能特征的简化滞回模型,建议了关键滞回耗能参数的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呈现较为相似的、饱满的滞回特征,随着跳数的减少,滞回曲线渐趋饱满;叉柱造柱头铺作整体呈现明显的捏拢滞回特征,沿华栱方向加载所得的滞回曲线捏拢程度显著大于泥道栱方向;转角铺作滞回曲线最为饱满。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简化滞回模型及其关键滞回耗能参数取值方法可以准确反映不同形式斗栱的滞回耗能特征和总塑性耗能,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 王峰, 史庆轩, 王朋, 吴超锋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08): 181-19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导了斜交网格筒结构单元体的抗剪刚度、抗弯刚度以及竖向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连续化变形分析方法,给出了该类结构在三种典型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简化方法及其等效抗侧刚度。分析了结构体系的层间位移组成,给出了受力层间位移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PERFOR-3D软件分析了该类结构体系的层间位移和受力层间位移沿结构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的层间位移和受力层间位移沿结构高度方向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层间位移和受力层间位移最大值所在位置不同,且受力层间位移随楼层高度增加,其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最大比例约为80%,建议同时考虑受力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位移角作为该类结构的变形控制指标。斜柱角度、斜柱截面、主环梁跨数以及结构高宽比均对结构的层间位移有较大影响;而对于受力层间位移,斜柱角度和斜柱截面对其影响较大,主环梁跨数以及结构高宽比对其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