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9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8-07-05
  

  • 全选
    |
    空间结构
  • 杜新喜, 刘武, 袁焕鑫, 刘茂青, 程晓燕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1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安装应力对网格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平面尺寸为7m×12m和5m×12m的两个正交正放四角锥网架进行破坏性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应力使网格结构稳定承载力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对204个平板网架模型和140个双层柱面网壳模型进行参数分析,得到安装应力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系数。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38个具有整体失稳可能性的双层球面和双层柱面网壳模型,得到了稳定承载力安全系数K的合理取值范围。结果表明:试验测得的整体变形、刚度和稳定承载力与理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安装应力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系数服从正态分布,平板网架、双层柱面网壳稳定承载力影响系数分别为0.50和0.55;当考虑安装应力初始缺陷,采用Marshall压杆屈曲失稳模型时,建议K取2.0;由于JGJ 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提供的全过程分析方法未考虑杆件初始应力,建议K取3.0。
  • 武岳, 苏岩, 乔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1-1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承式空间网格结构是一种以杆件相互搭接为特征的杆系结构,具有连接构造简单、富于韵律美感的特点。由于互承式空间网格结构的形状受杆件搭接关系的影响,因此该类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是找到同时满足杆件搭接关系和建筑造型要求的结构形状。为此,推导了杆件搭接系数,实现了对杆件搭接关系的量化描述,采用二分法实现了杆件搭接过程的数值模拟。基于结构实际搭建过程,提出一种互承式空间网格结构找形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提升平面互承网格的每个杆件节点,通过反复迭代使所有节点满足设定的杆件搭接系数,从而实现互承式空间网格结构的循环搭接找形。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效率明显优于已有基于结构优化算法的找形方法,杆件搭接系数、旋转角度和网格疏密程度是影响互承式空间网格结构形状的主要参数,调整这些参数能够使结构整体形状趋近建筑造型要求。
  • 王奇胜, 李铁瑞, 吴慧, 高博青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8-2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自由曲面网格结构对网格均匀、流畅的需求,提出了基于曲面映射技术和双向等分方法的网格自动生成方法,即映射等分法。建立曲面和平面的双向映射机制,并用四条边界线圈定网格划分区域;在两条相对的边界线之间按距离等分的原则生成一组曲线;按照选定的等长原则划分该组曲线,并将同一分位值的分段点拟合成另一个方向上的等分曲线;轮流地对这两组曲线进行分段、拟合等操作,直到分段点位置无明显变化;将这两组曲线的交点连接成空间网格。通过在该方法中加入对特定曲面的针对性操作,拓展方法的适用范围,改善网格划分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生成速度快,生成的网格大小均匀、线条流畅,使网格结构的设计更为经济合理。
  • 刘峰成, 冯若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25-3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曲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以总应变能为优化目标时,优化后的结构以轴向应变能为主而弯曲应变能极小,结构承载能力较高;但在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影响后,其承载力会大幅下降,结构对初始几何缺陷异常敏感,经过形态优化后的结构实际承载力并不高。为此,提出以结构弯曲应变能比例作为约束条件的单层网格结构形态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优化终止时结构内部弯曲应变能比例,调节结构弯曲应变能和总应变能比例关系,降低优化后结构对初始几何缺陷的敏感性,可得到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后仍具有较高承载力的结构形态。自由曲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数值算例表明,优化后结构在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后,其承载力相比传统优化方法有较大提高,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 结构抗震专题
  • 白国良, 赵金全, 杜宁军, 谢波, 高涵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33-4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工艺要求,大型型钢混凝土核电厂主厂房结构中普遍存在错层、变梁变柱截面而形成的异型中节点。为研究型钢混凝土(SRC)异型中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8个1/4缩尺比的SRC异型中节点拟静力试验,考虑了两侧梁错位高度、单侧梁截面高度减小和轴压比等影响因素,分析了SRC异型中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延性等。结果表明:SRC异型中节点主要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与SRC常规中节点不同,异型中节点首先沿核心区长对角线出现裂缝,而沿短对角线出现的裂缝则有所滞后,可将核心区长对角线出现裂缝作为判断节点开裂的主要标志;当两侧梁错位时,柱有效计算长度减小,承载力较常规节点有明显提高,变形能力则有所降低;随着两侧梁错位高度的增大,节点承载力增大,延性和耗能能力则减小。当一侧梁截面高度减小时,节点刚度和承载力明显降低,变形能力则有所提高;一侧梁截面高度减小越大,承载力下降越明显;建议小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大梁截面高度的1/2。当轴压比小于0.5时,增大轴压比可以提高异型节点承载能力,但变形能力会降低,建议轴压比不宜过大。
  • 曹达忠, 彭凌云, 高志强, 刘敏, 王力, 赵均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46-5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修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2时,新增了带高端平台板滑动支座的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其梯段板支承在悬挑板上。为检验地震作用下该滑动支座楼梯的性能以及其高端平台板和低端挑板支承构造做法的可靠性,设计了缩尺比例为1∶2的滑动支座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梯间结构试验模型,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楼梯间试件在开裂、屈服、峰值荷载、破坏等阶段的地震反应,研究带高端平台板滑动支座楼梯的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分析该类型梯板滑动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带高端平台板型滑动支座楼梯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梯段板不参与抵抗侧向力,未发生破坏。加载至破坏时,高端平台板和低端挑板同样未发生明显破坏,按构造做法设计满足抗震要求。滑动支座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梯段板下端产生了与加载方向同向的水平滑动,且产生竖向翘起现象。
  • 张冬芳, 贺拴海, 赵均海, 代岩, 张磊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55-6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楼板的组合作用对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个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节点和1个不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钢梁节点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不同构造和混凝土楼板对节点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节点构造合理,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不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为梁端破坏,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为梁端破坏和柱端破坏;楼板与钢梁的组合作用使节点承载力提高显著,但延性提高不明显,破坏时钢梁下翼缘的变形和焊缝撕裂程度增大;锚固腹板设置加劲肋有效延缓了钢梁下翼缘破坏,提高了组合节点的耗能能力;该组合节点试件滞回曲线较饱满,刚度退化明显,承载力退化不明显,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282~0.311之间,转角延性系数和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 卢林枫, 徐莹璐, 郑宏, 周天华, 黄鹏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66-7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组合效应对带悬臂梁段的箱形节点域弱轴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完成了6个梁柱中节点足尺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对试验现象、滞回曲线、应变分布、耗能及楼板滑移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钢节点,组合节点使得梁中和轴上移,从而增大梁下翼缘焊缝破坏的风险,对梁上翼缘焊缝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组合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较纯钢节点的饱满,且承载性能更加稳定,刚度有大幅提升;拼接处翼缘焊缝破坏后,腹板螺栓均出现大量滑移;尽管采用抗剪程度为50%的部分抗剪连接,楼板滑移量均不足0.5mm,且栓钉在试验过程中均未破坏。另外,耗能能力从滞回曲线包围面积与能量耗散系数两个指标来分析得到了相悖的结论,耗能能力大小的评价方法有待商榷。
  • 苏宁粉, 信卓, 白国良, 徐亚洲, 秦朝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76-8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增量动力分析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两种方法相结合,对一缩尺比为1∶5的12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进行3条地震波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并将传统振动台试验的多级加载进一步细分至15个水准,以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参数(IM),以各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工程需求参数(EDP),绘制IM-EDP曲线。借鉴增量动力分析曲线簇的处理方式,将曲线上的某些特征点与结构性能的变化相联系定义极限状态;在曲线上求取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值,结合试验现象,对结构进行确定性的抗震性能评估。采用ABAQUS建模并对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和基于振动台试验加载顺序的连续计算,对比IM-EDP 曲线及其50%分位数曲线可知,试验IM-EDP曲线基本为IDA曲线簇的下限,即通过振动台试验所得IM-EDP曲线进行基于概率的抗震性能评估时,将偏于保守;连续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有效考虑试验中损伤的累积。
  • 武海鹏, 乔崎云, 曹万林, 殷飞, 李翔宇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84-9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超高层建筑巨型柱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轴向受拉的情况,研究了异形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巨型分叉柱抗震性能,考虑水平力作用方向和分叉界面下一层构造的影响,进行了4个模型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叉柱的破坏大多发生在截面突变的分叉界面处,其水平力-位移角滞回曲线饱满程度一般,但无明显捏拢现象;分叉柱均出现了承载能力退化现象;分叉柱的变形和耗能主要在上柱部分,并随位移的增大,所占比例提高;较沿截面短轴方向加载,沿截面长轴方向加载时分叉柱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分叉界面下一层增加腔体加强的分叉柱较未加强分叉柱的承载力提高16.6%~29.7%,极限位移角增大13.1%~13.2%,位移角为1%时综合耗能提高10.0%~16.7%。
  • 韩庆华, 赵一峰, 芦燕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95-10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上部支承结构和吊杆构造对吊顶自振特性的影响,对一个每层附有吊顶的空间钢框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随机子空间识别(SSI)两种模态识别方法获得了吊顶系统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给出了吊顶阻尼比的建议值为2%~5%。对主附结构(上部支承结构+吊顶)的自振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吊杆构造形式对吊顶的第1阶水平和竖向模态没有明显影响,上部支承结构自振频率的不同会对吊顶的竖向模态产生影响,而对水平模态没有明显影响。通过改变上部支承结构的截面尺寸和附加质量对主附结构的竖向模态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到仅考虑附加吊顶质量的上部支承结构的第1阶竖向自振频率小于不考虑上部支承结构影响的吊顶第1阶竖向自振频率fb时,主附结构的第1阶竖向振型表现为上部支承结构和吊顶的整体振动,而大于fb时,第1阶竖向振型表现为吊顶的独立振动。
  • 钢结构
  • 夏军武, 祝华权, 张志雄, 常鸿飞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04-11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结构节点形式存在传力路径不明确以及现场焊接施工影响节点质量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拼接外套筒式节点,该节点采用高强螺栓快速安装,能加快施工进度且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对两个足尺中节点进行近似同步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静载作用下试件的弯矩-转角关系、受力特征、破坏过程、极限承载能力以及节点域范围内应力分布,对比分析不同外套筒厚度对节点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初始转动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节点的受剪性能较好,静载作用下梁柱相对转角分别达到0.08rad和0.06rad以上,具有较好的转动能力和延性。同时,该类节点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主要受外套筒和柱壁的影响较大,外套筒的存在能够增强柱壁的刚度,进而提高柱截面的受弯承载能力。
  • 崔瑶, 刘浩, 李浩, 王晶秋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15-12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外露式钢柱脚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水平往复加载试验。试验中以锚栓的材料、数量和排列方式以及柱脚承受轴力等为变化参数,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柱脚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柱脚的承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当钢柱受轴拉力作用时,外露式柱脚底板与基础分离,两侧锚栓同时承受拉力和剪力,柱脚产生明显的滑移变形,当柱转角为2%时锚栓断裂,受弯承载力为相同轴压试件的17.7%。当钢柱受轴压力作用时,外露式柱脚产生转动变形,底板绕某一点转动,翘起处锚栓受拉,另一侧底板与混凝土基础接触产生压应力。采用热轧锚栓的外露式柱脚在大变形下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而采用冷拔锚栓的外露式柱脚在柱转角为4%时破坏,转角延性系数降低了约60%。当轴压比为0.2时,在不同位置增加2个锚栓后,外露式钢柱脚受弯承载力较基本试件的分别提高了10%和16%,耗能能力分别提高了19%和9%。锚栓的布置方式对柱脚的初始刚度及耗能能力影响较大。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刘海锋, 朱彬荣, 孙珍茂, 刑海军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23-13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扭转长细比大于弯曲长细比的大宽厚比对称填板双角钢十形组合构件而言,各规范采用不同方法来计算其稳定系数,填板的构造规定也有所不同,有必要结合试验实测数据,检验不同方法的计算精度和填板构造方式对承载力的影响。为此,进行了2类对称填板,共32个双角钢十形组合试件的轴压试验,得到了试件的应变、极限载荷等。试件横截面各测点应变差异较大,且破坏后轴线明显弯曲,该现象表明,虽然各试件的扭转长细比明显大于弯曲长细比,但所有试件最终发生了弯曲失稳。根据试件实测结果检验了不同设计方法的稳定系数计算精度,结果表明:扭转长细比大于弯曲长细比或试件两端之间仅有1个填板时,试件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承载能力;按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中扭转长细比确定的稳定系数远低于研究所得的试件实测值,而弯曲长细比对应的稳定系数与试验的实测值很接近;大多短角钢填板双角钢十形组合试件的轴向承载力略高于焊接填板试件,但前者的造价较低,推荐使用。
  • 周云, 卢德辉, 张敏, 张超, 邓雪松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31-13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4个钢管铅阻尼器,对其中3个钢管铅阻尼器进行疲劳循环往复加载试验,对1个钢管铅阻尼器进行常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钢管铅阻尼器的疲劳性能及抗过载能力,验证钢管铅阻尼器滞回耗能性能,揭示疲劳循环往复加载试验与常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中钢管铅阻尼器性能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钢管铅阻尼器在设计位移循环加载下,各项疲劳性能指标均能够满足JGJ 297—2013《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中对金属阻尼器疲劳性能规定的要求;在2倍设计位移和1.5倍设计位移循环加载下,能够承受一定循环次数的加载,疲劳性能良好;经历偶然过载后仍能承受一定循环次数的加载,抗过载能力强;钢管铅阻尼器疲劳性能试验的破坏形式与常规性能试验的破坏形式一致,随着高径比的增加,钢管铅阻尼器破坏形式由剪切型变为弯剪型;钢管铅阻尼器在不同加载位移下,滞回曲线对称且饱满,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滞回耗能性能优良。
  • 谭平, 张亚飞, 刘晗, 周福霖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37-14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工程塑料板替代钢板作为橡胶支座中的加劲板材,研发了一种楼梯隔震支座,用以提高楼梯的抗震性能。通过对支座的板材进行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板材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压缩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并对所研制的两种类型楼梯隔震支座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主要测试了支座的基本力学性能、极限性能以及支座水平刚度的相关性等。试验结果表明:该楼梯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稳定,且在楼梯变形范围内其性能可维持在线弹性段。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楼梯隔震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梯板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所研发的塑料加劲板楼梯隔震支座可有效消除楼梯-结构的耦联关系,减小楼梯应力并使楼梯受力均匀。
  • 杨成, 薛昕, 张瀚引, 李童童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46-15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严酷环境下发生严重锈蚀的箍筋容易在角部弯曲处锈断。由于劣化环境、混凝土品质、构件所处位置的差异,现场钢筋混凝土梁中箍筋锈断位置的分布各有不同。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箍筋锈断导致的锚固失效和黏结退化,对锈断位置呈不同分布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箍肢弯曲端部锚固失效,锈断箍筋在梁破坏时均无法达到屈服,梁的受剪承载力随着屈服箍筋数量的减少而减小;与剪跨区内靠近支座处箍筋相比,靠近加载点处箍肢弯曲端部锈断对受剪性能的影响更大;同时在剪跨区内加载点附近箍肢上端和支座附近箍肢下端锈断时,箍筋几乎不能发挥作用,梁的受剪承载力最低,接近同等条件下的无腹筋梁。
  • 郝际平, 寇跃峰, 田黎敏, 赵秋利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54-16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竹材含水率是影响喷涂多功能环保材料-原竹黏结界面抗滑移性能的重要因素。设计了2组共计6个试件,获取不同含水率下原竹喷涂环保材料后直径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原竹含水率以及原竹表面处理方式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设计了9组共计27个试件,并进行了推出试验。结果表明:喷涂环保材料1d后,原竹直径增大至极值,随后缩小,约30d后趋于平稳。原竹含水率越高,原竹与多功能环保材料的黏结性能越差,原竹含水率为55%~65%时二者直接脱离,原竹含水率为15%~25%时二者抗滑移承载力最大。原竹表面处理后,二者黏结性能得以改善。其中,涂刷防水胶结剂增强效果最显著,包裹钢丝网增强效果较小,增设竹栓杆或者安装竹篾有一定效果,同时进行包裹钢丝网、涂刷防水胶结剂和安装竹篾既可显著增强二者黏结性能,破坏后承载力也不会急剧下降,钢丝网还可抑制喷涂多功能环保材料开裂,是一种较可靠的构造做法。
  • 王彦博, 陈坤, 李国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62-16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高强钢构件摩擦型螺栓连接抛丸和抛丸后生赤锈两种表面的抗滑移性能,以Q550、Q690、Q890三种等级国产高强钢制作30个试件并进行抗滑移系数测量试验。为了与普通强度钢材进行对比,还增加了Q345钢抛丸表面试件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抛丸表面,Q550钢抗滑移系数与规范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Q345钢系数取值一致,可取0.50;而Q690和Q890钢的抗滑移系数相对减小,可取0.45。对于抛丸后生赤锈表面,建议设计中不宜考虑生赤锈导致的抗滑移系数增长。另外,为了分析摩擦面抗滑移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测定了各等级钢材的硬度、在相同抛丸条件下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塑性变形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钢材等级越高,表面硬度越高,相同条件抛丸后表面粗糙度越小;抗滑移系数并非表面粗糙度的单一函数,钢材塑性变形能力也显著影响抗滑移系数。
  • 郭丽萍, 陈波, 孙伟, 张文潇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7): 169-17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采用国产聚乙烯醇纤维和普通河砂制备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DCC)作为修补材料的性能,制备了3组不同强度等级的HDCC,通过试验研究了HDCC的力学性能、弯曲韧性、单轴拉伸性能、干燥收缩性能、相对渗透性系数和黏结抗拉性能。结果表明:纤维体积掺量2%的HDCC弯曲韧性比较高,极限拉伸应变大于1.75%,应变硬化和多缝开裂特征显著;HDCC在14d龄期前收缩应变快速发展,在28d龄期收缩应变基本趋于稳定;HDCC相对渗透性系数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减小;HDCC与基底之间黏结抗拉强度在3.0~4.1MPa之间,修补试件的黏结抗拉强度随着HDCC强度的增大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