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3-04-05
  

  • 全选
    |
    学术论文
  • 王志军,赖明,常中仁,宋志成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1-6+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两栋1:4大比例对称变维框架的振动台试验,观察了模型结构的开裂、破坏过程,研究了模型在7度多遇烈度、7度基本烈度、7度罕遇烈度和8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侧移刚度、位移反应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结构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试验表明模型达到了7度抗震设计要求,错层节点和错层处梁的破坏也没有预计的严重。
  •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斌,张纪刚,欧进萍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7-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一种改进的Pall摩擦阻尼器———T形芯板摩擦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试验内容包括摩擦片摩擦系数试验、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器的起滑摩擦力可由简单的摩擦片试验结果推算得到。通过滞回性能试验我们还发现,阻尼器起滑后恢复力基本保持不变,但是支撑拉力却呈显著增加趋势。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数值分析结果与滞回性能试验结果基本相符,这就意味着按传统简化计算方法设计的Pall型阻尼结构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 李宏男,吴香香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1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值进行了研究,导出了实用的简化计算公式,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场地条件、隔震层刚度、上部结构刚度(反映了上部结构类型)、橡胶垫的布置等因素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条件下具有统计意义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定量范围,并提供了提高隔震结构高宽比的有效方法,得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为工程计算与设计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本文结果可供编制有关规范和规程参考。
  • 刘伟庆,董军,王曙光,周有根,尹士公,蓝宗建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2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宿迁市文体综合馆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钢网壳屋盖。该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隔震层由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消能器组成。对主体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的空间模型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设置粘滞消能器能较好地解决降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和限制隔震层位移之间的矛盾。在该工程中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 薛伟辰,李杰,李昆,王骅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25-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与滞回分析。基于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破坏形态、破坏机制、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变形恢复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预应力组合梁框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编制了预应力组合梁框架滞回分析程序,探索了预应力组合梁框架理论分析的新途径。
  • 何玉敖,李江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剪切型结构动力特性提出AVSD开关控制律。把开关控制律作为专家知识,利用模糊逻辑转化为模糊控制规则。为了进行时滞和结构动力特性时变的控制补偿,采用神经网络在线自适应跟踪辨识方法进行在线辨识和响应预测。最后以某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控制效果及鲁棒性好、实际应用方便可靠。
  • 庄一舟,吴建华,吴开成,朱晗迓,谢醒悔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38-4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国内外对于预应力结构、钢结构以及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简要论述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组合结构型式———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本文针对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架,通过其受力机理分析,阐述了其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并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发展方向作了简单探讨。
  • 刘永健,周绪红,邹银生,樊海涛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4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进行了9个矩形钢管混凝土和3个空心矩形钢管的横向局部承压试验。试验的主要参数为局部承压面积和管内混凝土填充长度。试验结果表明,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高于素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钢管参与了局部承压,管内混凝土的填充长度也是影响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横向局部承压机理的基础上,构造了考虑钢管参与工作和混凝土长度影响的局部承压强度计算公式,与J.A.Packer和本文的试验结果相比,均吻合较好,为我国正在编制的《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桁架X型受压节点承载力计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勇,刘锡良,王元清,石永久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49-5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拱型波纹屋盖结构在力学性能上具有很强的几何非线性,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进行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对比分析,找到了两种计算结果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提出了一套基于线性分析的简化设计方法。本文运用这套方法对若干实际工程进行了试设计,试设计结果证明了简化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贺拥军,周绪红,董石麟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5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子结构为单层叉筒网壳的圆柱面交叉立体桁架系巨型网格结构,分析了结构的构成、形体参数、支承方式等;建立了几何非线性力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稳定分析程序;针对本结构的特点,着重研究了结构的稳定性能、失稳形式(局部失稳与整体失稳),以参数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结构局部失稳与整体失稳的关系,找出了不同跨度结构在整体与局部失稳临界状态某些参数的取值规律,并给出了整体与局部失稳状态的分界曲线,可为该结构形式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王述红,唐春安,朱浮声,朱万成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6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材料的非均匀性特点,基于损伤力学和弹性脆性理论,提出了块体结构开裂过程数值分析方法,采用复合材料破裂过程数值分析(MFPA2D)模型,从细观力学层次上模拟了砌体结构试件局部荷载下从损伤到开裂破坏的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该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模型的合理性,对于理解砌体结构开裂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靠性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砌体结构的破坏与失稳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方法。
  • 倪江波,马克俭,张华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7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浇轻质填芯钢筋混凝土板是一种具有三维受力特征的高次超静定结构,文献犤1犦按照等刚度原则对其提出了一种简化设计方法———“矩形网格板法”。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以及能够更直观了解这种结构的力学性,本文首先运用该方法设计了一10.8m×10.8m柱网的四点支承轻质填芯钢筋混凝土板板柱结构,然后根据相似原理按1:3的比例设计并实施了该结构的缩尺模型试验。试验证明轻质填芯钢筋混凝土板具有实心板三维受力特征,它刚度大、自重轻、用料省、施工便捷,适用于大开间、大柱网建筑的屋盖/楼盖结构。
  • 李楚舒,刘西拉,张之勇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76-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工程设计的本质和基本原理,作者结合高层建筑初步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存贮和运用专家的设计经验,实现了基于事例推理的高层建筑结构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全文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部分。基础篇主要讲解与系统有关的概念、研究背景和基础理论;应用篇详细介绍了作者完成的原型系统HIPRED-2的各项实现手段和技术。
  • 董安正,赵国藩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按常规方法求出的模糊可靠度仅是一个平均值,对建筑结构来说,平均可靠度与实际可靠度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于小子样样本的结构应力和强度,难以对其分布与参数作出准确地测定,这就使得结构实际可靠度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因此有必要讨论在给定置信度下模糊可靠度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本文给出了建筑结构中常见类型模糊可靠度的置信区间的确定方法。
  • 李镜培,楼晓明,贾付波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86-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特点和设计方法,针对目前工程界普遍关心的设计条件下的整体安全度与承载能力可靠度的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提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安全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可靠度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现行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方法的安全度进行了校核,对各随机变量在复合桩基可靠度计算中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随机变量变异性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设计容许沉降量、安全系数和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基于概率极限状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打下了基础,对实际工程中的复合桩基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周同和,郭院成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02): 9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复合地基(主要研究非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变形预测与控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技术与措施。提出用整体模式(假象实体法)进行复合土层下卧土层的强度和变形验算时,侧阻力在一定区间(q=0~qsik)内变化的模型,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变形预测;采用桩身压缩法进行整体模式中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计算,避开了复合地基计算中颇具争议的复合模量的计算问题;分算模式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的计算模型中,应力扩散角的取值应在一定范围(θ=φ/4~φ)内变化。对变形预测,提出以数值计算为辅,人工智能测控为主;建立了新的变形预测与控制理论,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了某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变形预测的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