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1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1-06-05
  

  • 全选
    |
    学术论文
  • 韩英才,李贵宝,熊占路,朱幼麟,寿光,陈琢如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是依靠摩擦节点相联接的“半刚接”结构体系。本文利用3层结构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试验,给出了结构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全过程动力特性的测定结果,最后以静力推拉试验给出了滞回曲线,采用变刚度的等效线性化方法分析了结构的振动,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研究该结构体系在简谐强迫振动下的动力特性、刚度和阻尼等振动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确定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 牟再明,陈雪庭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1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现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J 18-87)所采用的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次(?)阶矩概率法的基本原理,可靠指标的计算模式,参数,薄钢结构的抗力参数及设计表达式等。同时,对新、旧薄钢规范的设计方法作了简要的比较。
  • 赵国藩,文明秀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24-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33根矩形截面直线配筋和2根T形截面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的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试验表明,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梁中配置普通有粘结筋对梁在开裂后的裂缝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根据预应力筋与周围砼无粘结而可互相滑动的特点,提出了将预应力筋对砼的预压力作为截面上的纵向压力,求解与弯矩共同作用下普通有粘结筋的应力(?),而后引用普通钢筋砼构件裂缝宽度的公式计算普通钢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和近似计算预应力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用本文33根矩形截面梁的裂缝宽度试验数据及文献[2]的数据对所建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校核,符合程度较好。此外用本文报告的2根6m跨长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T形梁进行了补充验证,得出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值略大于试验值而偏于保守。最后对最大裂缝宽度允许作了讨论。
  • 董竟成,王有为,宋西战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35-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K_1型多孔砖和普通实心砖砌体主要力学性能和墙体抗震性能的对比试验,以及两种砖房屋的动力特性对比实测,并与国内有关试验数据验证,对多孔砖房屋的抗震性能作出评定;为多孔砖房屋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和方法。
  • 刘立新,龚绍熙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4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钢筋砼简支开洞深梁在顶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和破坏形态,给出了相应的破坏机构。假定钢筋和砼均为刚塑性材料,引用砼双向受压的破坏条件求出了剪切破坏面受剪承戴力的塑性解,并进而求出各种破坏机构对应的受剪承载力公式,提出了按塑性极限分析计算开洞深梁受剪承载力的方法,计算结果怀国内外试验资料符合均较好。
  • 顾强,陈绍蕃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55-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知的M-P-Φ关系,本文分析了腹板有初挠曲的宽腹板工形截面偏压构件平面内的压溃荷载。九个构件的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符合,验证了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工程设计,提出了腹板宽厚比超过规范限值时,工形截面偏压构件平面内承载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 高清华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6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建(构)筑物基础设计中常易被忽视或处置失当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方面的问题有:(1)仅考虑了基础本身的作用效应,未考虑上部结构的协调:(2)仅考虑了上部结构的约束作用时基础的有利影响,忽视了共同作用时前者本身的不利影响:(3)仅考虑了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忽视了基础相应的不利影响,在基础强度计算方法方面的问题有:(1)基础平面尺寸的确定:(2)柱基冲切计算:(3)扩展柱基弯矩计算。
  • 钱稼茹
    建筑结构学报. 1991, 12(03): 75-78+1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坎恩(Fazlur Rahman Khan)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结构工程师之一。他创造了一系列结构体系,使高层建筑在经济上成为可行;他融技术和艺术于一炉,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被人们誉为营造大师。 坎恩于1929年出生在达卡。1950年,他以全班笫一名毕业于达卡大学。1952年,他得到政府奖学金,进入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斯大学,三年内获得结构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两个硕士学位和结构工程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