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1982-12-05
  

  • 全选
    |
    学术论文
  • 装配整体梁板研究专题科研组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系统试验,较全面地研究了钢筋混凝土迭合梁和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板在二次受力下的正截面受力性能及迭合面的抗剪性能,证实迭合梁板在二次受力情况下,与相应整浇梁对比,受压区混凝土应变存在“迟后现象”;受拉钢筋应力存在“超前现象”。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迭合梁在迭合前弯矩作用下所产生的“荷载预应力”和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计算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上述特点的迭合梁板正截面强度、抗裂度、挠度及迭合面抗剪等的计算公式和有关构造措施。
  • 吴健生,刘锡良,刘作仁,杨凤第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20-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周边支承的蜂窝形三角锥平板网架的几何不变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三十个不同荷载、不同约束方案的实际计算指出: 1.周边支承的蜂窝形三角锥平板网架,其几何不变性与支座约束情况有关; 2.这种网架空间几何不变性的机动分析可简化为上弦平面内的平面机动分析; 3.在各支座处除有一个铅垂约束外,只要在全部支座(个数为J)范围内按着机动分析的充分条件适当布置J个或多于J个的水平约束,使网架上弦所形成的平面系统呈几何不变体系,这时可不必增加任何其他杆件,即可保证网架整体的几何不变性; 4.当荷载不变时,支座水平约束的变化只影响上弦杆件内力,对下弦杆件内力及腹杆内力无影响; 5.在实际工程中,支座多呈三向弹性约束,结构形成超静定的几何不变体系; 6.当采用铅垂固定约束及平行边梁轴线方向的固定约束,且只有铅垂荷载时,虽然能算出结果,但从理论分析是几何可变的,属于不稳定平衡情形,仍潜伏着结构瞬时可变的危险性,在结构设计中应有相应措施以保证结构的稳
  • 安昆 ,黄永强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30-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大都属于中柔度稳定问题的范畴,迄今还没有一种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这一目的,并能直接求出临界应力。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结合某发电厂212米烟囱在施工阶段有关稳定性计算(除考虑其中柔度稳定问题外)所涉及的荷载分布与支承条件等进行了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了用“割线模量法”来计算中柔度稳定问题,并给出了计算钢筋混凝土在弹性极限外的中柔度受压构件的临界应力。
  • 崔鸿超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3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框筒(筒中筒)结构空间作用原理,提出了等代柱法简化计算方法,给出了直接反映框筒空间作用效能的β曲线及次框架轴力比例系数n值表,并分析了层数变化对空间作用的影响。本文提出的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结构计算,也可用于在方案选择和初步设计中选取结构参数;使用本法时,可用电算也可用手算。本文最后根据框筒主要特点讨论了结构方案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供设计者参考。
  • 赵惠麟,刘加龙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5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板架结构的大型模型试验作了阐述。试验共分法向均布荷载、竖向均布荷载、半边水平荷载(模拟水平地震荷载)、对角支座同向沉陷及支座沿跨度方向的相对水平位移等五种情况。 试验、分析表明,整个结构主要依靠斜向肋条承担弯矩,而作为结构一部分的壳板却表现出具有抵抗较大轴向力的能力,这一潜力在现行设计中却往往被忽视。分析还表明结构是安全可靠的,且具有较大刚度,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空间结构。文中对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评述,最后对结构的施工作了简要的介绍。
  • 陈永祁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59-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按发生人工地震波的ASEW计算机程序或加以功能补充,计算出几种不同条件的人工地震波,其中包括能更好反映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用它们对有实际地震记录的北京十号公公寓建筑和唐山地震中局部倒塌的天津碱厂十三层框架进行了数值积分法的计算。以实际结构记录和震害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比较这些人工波和一些常用天然记录的不同计算结果。说明了这些可以用于抗震设计的人工波的特点和作者的推荐意见,供使用者参考
  • 何颐华,闵连太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69-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桩侧负摩擦力进行分析研究。叙述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与桩基负摩擦力的关系,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是否考虑桩基负摩擦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不同受水方式,提出计算“中性点”的近似方法。并根据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试验资料,认为在工程中应重视桩基出现第二次负摩擦力峰值问题。为了防止桩基因黄土地基湿陷而产生负摩擦力,介绍了克服桩基负摩擦力的措施。最后提出五点建议,供研究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负摩擦力问题时参考。
  • 刘延慈,刘继坤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78-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按照规范(TJ 10—74)规定,钢筋混凝土梁应由正截面强度计算确定纵向钢筋数量,并须检验截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压高比)不大干O.55。等截面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与截面压高比检验均在最大弯矩截面处进行。而对于坡形梁,因截面高度和弯矩沿梁长均在变化,“最大配筋截面”位置与“最大压高比截面”位置一般不相重合。因此,计算时要分别两种危险截面来控制。
  • 建筑结构学报. 1982, 3(06): 79-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